首頁 淨土藝術 造像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西方淨土變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造像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西方淨土變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的麥積山,它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一四二米,因形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的開創年代,一般認為始鑿於後秦,歷經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歷代都有開鑿修繕和妝鑾。

  

  說起石窟,人們通常會想到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對於麥積山石窟則相對陌生。然而,來自麥積山石窟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表明,麥積山石窟是世界石窟藝術史上西元五世紀至七世紀之間最為壯觀雄奇、絢麗多彩的篇章。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就整個中國石窟藝術的演化而言,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研究價值。麥積山,正是展露了它的獨特、豐富與博大而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變」是變相,是指用繪畫或雕刻的形式來表現某部佛教經典(經變)、世尊傳記(佛傳)以及世尊降生為悉達多太子之前的故事(本生)。「淨土變」即淨土變相,指描繪淨土佛菩薩、聖眾及種種莊嚴施設等,以呈現淨土聖境之圖像或雕刻。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是一鋪西方淨土變,構圖宏偉,包括淨土變與下方供養人兩部分。經學者考證,其繪製年代大約為隋朝。這一鋪淨土變出現時間較早,具備寶池、寶地、寶樓等,淨土變圖像的各個構成要素都有細緻描繪。淨土變周圍,尚有平棋部僅存的一幅飛馬圖,平棋左側側梁的坐佛圖,正壁下方的兩幅說法圖,側壁下方的比丘像、頭光以及小幅說法圖。

寶池

  《佛說阿彌陀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無量壽經》:「微瀾迴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

  在整鋪淨土變中,主尊阿彌陀佛居中,結跏趺坐,須彌座束腰,上部及底座為多瓣蓮花。主尊左手置腹前,右臂曲肘上舉,其後置一長方形板狀物,猶如靠背,再向後有三面屏風,甚顯莊嚴。

  主尊前方置香爐,香爐斜前方左右各一化生童子,左側一身較清晰,單膝跪於蓮座上,合掌面向主尊。左右菩薩蓮臺後亦為化生童子,右側兩身,前方一身坐於蓮臺上併合掌面向主尊,後方一身於水中手臂伸展;左側一身俯身遊動,面向主尊。

  主尊左右蓮座上的菩薩僅見其足部以及部分天衣,天衣翻捲飄動,垂於水面。蓮座前後錯落有致,左右各有四五身菩薩;接近主尊處有菩薩頭部痕跡,主尊左側蓮座上菩薩僅存上身及腿部,天衣從蓮座垂下,輕拂水面。

  香爐斜向接近寶地處坐兩頭獅子,尾巴浮於水中,水漪漣漣,彷彿見其左右擺動。左側獅子輕舉右足,右側獅子則左足高舉。

  以上主尊、菩薩、化生童子、獅子所在平臺均處於寶池當中,顯示了極樂世界之水的隨心如意,妙用無拘。在娑婆世界,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但此界之水或濁然不淨,或冷熱不均,或傷人害物,或凝滯交通。《往生論註》言:「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與宮殿相稱,種種寶華,布為水飾,微風徐扇,映發有序,開神悅體,無一不可。』」極樂世界以水為佛事,滌蕩心垢,波揚無量妙聲,眾生聞者,欣然渴仰。

寶地、寶樓

  《佛說阿彌陀經》:「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無量壽經》:「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絡,覆蓋其上。

  《往生論》:「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寶地分布於寶池左右,由水渠分隔成三處,它們相互對應。主尊下方寶地由赭紅連珠緣的透明磚鋪成,磚有綠、黑兩色,與主尊兩側僅一色的寶地不同。主尊右側尚存數身菩薩痕跡,接近主尊一身保存相對較完整,坐姿,寶冠呈「山」字形,左右寶繒下垂。「有二菩薩最尊第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雖然主尊左側的一身已完全剝落,但可以想見主尊左右兩菩薩相對而坐,可以推斷為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下方寶地由兩色方形透明磚鋪成,「以是七寶相間為地」。寶地側面的方形圖案清晰,厚度及其浮於水面的狀況明顯可見。菩薩身姿窈窕嫋娜,天衣於身後長垂。這一部分保存較好,菩薩上身半裸,項飾當胸,腕飾雙環。菩薩下裙分兩種形式,一為單色,二為紅、綠、藍、黑四色相間的橫條寬紋,顏色多用複合色。菩薩略弓背凸腹,側面觀呈􀀴狀,均徐徐朝向主尊。眾菩薩或互相側耳交談,或立於橋上,姿態各異。

  在主尊兩側縱向水渠外側,建築寶樓鱗次櫛比。主尊左側保存較好,由上至下可見三座寶樓,最上一座為雙層,上層建築基本剝落,約見四柱,􀀸字形屋簷裝飾;下層十二柱三間,屋內似有長案。屋外三身,隱約可見,戴三面寶冠,天衣下垂。中間一座寶樓有勾欄,一菩薩從中探身,尚有三身現於窗邊,均戴三面寶冠。最下一座寶樓前一棵大樹,枝葉繁茂,主幹直立於地,樹後數身菩薩從寶樓中陸續走出,朝向水渠上的橋;有的手捧供物,天衣於身後長垂曳地,仙氣飄然。

  我們娑婆世界大地高山丘壑,砂石塵土;所建樓閣障空逼礙,如陷囚籠。《往生論註》言:「菩薩見此,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地平如掌。宮殿樓閣,鏡納十方。的無所屬,亦非不屬。寶樹寶欄,互為映飾。』」極樂世界之寶樓,諸寶映飾,莊嚴具足,隨心稱意,安樂受用;又如明鏡,影現十方,眾生睹見,自然開悟,智慧洞達。

供養人

  淨土變下方相隔界線所繪供養人位於寶池下方的右龕龕楣兩側,相對而列,左側三列,右側一列,各由僧人前導。供養人每組三人,左側最上一列八組,第二列八組,第三列六組;右側僅有一列共十一組。

  供養人先導的僧人頭部突出於淨土變界欄線之上,左側僧人身後緊跟一沙彌,形象略小,手持一物;右側僧人持長柄香爐。供養人右側最前組主人手持長柄香爐,左側第一排不清,第二排最先頭主人手持蓮花,第三排持蓮蕾,後跟的每組主人手持蓮蕾。

  供養人均為女子,三人一組,為主從關係。主人肩後傾,突腹,交領大袖,右衽。其交領左右開口較大,至肩,領緣幾乎平直,非常誇張;其大袖前籠,由胸至膝下,呈橢圓狀。女主人長裙高提至胸,後裙由身後侍女雙手上提。兩侍女肩披帔巾,或由肩下垂繞臂,或覆肩後披,或覆肩斜披,形式各異,長垂過膝;髮髻上束,呈偏平狀,個別能辨出頭巾;長柄扇繪於侍女之間或侍女頭後,其上部為圓形,反映了當時衣飾之風尚。

  水、大地、樓閣是我們娑婆世界常見的景象,不可或缺,但因無常變化,天災人患,難得如意,但展現在淨土變中的寶池、寶地、寶樓,以及淨土佛菩薩的瀟灑自在,會讓我們凡夫格外欣慕,願生之心油然而發,如此快樂逍遙之地,哪個不嚮往呢!正如善導大師所勸勉:

願往生 願往生

極樂世界廣清淨 地上莊嚴難可量

八功香池流遍滿 底布金沙照異光

四邊階道非一色 岸上重樓百萬行

真珠瑪瑙相映飾 四種蓮花開即香

十方人天得生者 各坐一箇聽真常

是故彼國名極樂 眾等持華來供養

文/佛力居士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