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石家莊念佛開示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石家莊念佛開示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跟不信佛的人先講因果還是先講阿彌陀佛的慈悲?」

        (問:「我們體察佛心,會很本能地努力持守五戒十善,儘管五戒十善對我們最後的往生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這涉及到『自信教人信』的問題,比方說有很多親友,他們沒有進入佛門,不是因為不信,而是因為不願意放棄紅塵當中的利益,他們把損公肥私看成理所當然的事。過去我跟他們講因果,如果以後不跟他們講因果,勸他們念佛,告訴他們︰ 『這些也都不影響你往生。』可是……怎麼把握好?」)

 

        體會佛心的人,佛不希望我們吃肉,不希望我們喝酒。所以,我們如果能夠不吃肉的話,就盡量吃素,除非是不能吃素,那就存慚愧心。能夠不喝酒的話,就盡量不喝酒,除非是飲酒成性,不喝酒就難以過日子,那就懷著慚愧的心。不可能拍拍胸脯說︰「你看 !我是有阿彌陀佛可靠,所以,喝一杯吧!」不是這樣!

 

        至於一般滾滾紅塵中的人,他既不相信因果,只有墮落輪迴,不然他能怎麼辦呢?告訴他彌陀的慈悲救度,反而更增加他的那個……不過也無妨,但總之要有前方便──預備教育。就像地上的土,很硬,第一次把水倒下去,還不能讓它柔軟,那就多倒幾次。告訴他淨土法門,慢慢熏習,在他的腦海中去發酵、去產生作用,時間久了,他就能夠體悟︰「哎呀,我是一個想念佛往生的人,那我今天還這樣做,豈不是不合乎邏輯?」他就慢慢轉變過來了,慢慢覺悟了。不然的話,怎麼都沒有機會了。

  

【淨宗法師】

「念四字還是念六字?」

        (問:「念四字阿彌陀佛和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有沒有區別?」)

 

        念四字和念六字,是不是念的都是阿彌陀佛?

        (「對。」)

 

        對,從這個角度來講,沒有區別,念的都是那尊佛,這樣念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不過,念六字意義比較完整,念四字不如念六字那麼完整,因為六字是「南無阿彌陀佛」,四字是「阿彌陀佛」,「南無」這兩個字代表我們眾生,「南無」是印度話,含義是歸命,我們眾生要歸命,歸命誰呢?歸命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救度眾生,救度什麼樣的眾生呢?救度歸命於他的眾生。這樣,南無的眾生和救度的彌陀成為一體,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跟佛是成為一體的。

  

【慧淨法師:】

有多少時間,盡量念多少佛

 

        (問:「一心不亂跟念佛的數量有沒有關係?」)

 

        我們有多少時間,盡量念多少佛。二十四小時,扣掉睡覺的時間、上班的時間、三餐的時間,還有大小便的時間,還剩下什麼呢?看電視、看報紙、看雜誌,把這些時間扣下來,剩下的時間,就是我們專門念佛的時間,其他的時間呢,你看電視也可以念佛,走路也可以念佛,工作不動腦筋也可以念佛,是這樣。我們都是凡夫,每天不看看電視、不做一些娛樂很難過日子,那阿彌陀佛沒有禁止這一些,也都了解我們,同時,做這一些也沒有障礙念佛、也沒有障礙往生。

 

        我們如果念佛久了,熏習久了,就會覺得︰哎呀,電視有什麼意思呢?這些連續劇都是虛構的嘛,人生是一場大夢,還看這一些夢中之夢!電視報道、社會新聞,天天都是這樣,也會覺得沒有意思。慢慢,其他的雜誌、報紙,也會只是看看大標題,大概了解。所以,念佛久了,學習久了,氣質就會轉變,就會覺得︰還是念佛最有味道 !其他都沒有味道。

 

        我們可以早上起來──早上起來有三淨︰心很寧靜,環境很安靜,空氣很清淨。早上的時間很珍貴,那時的心境可以說是很難得,為什麼呢?經過了一夜的睡眠,也不會昏沉,有精神了,心很寧靜,比較不會散亂,那個時候來念佛,一句就是一句,兩句就是兩句,可以說「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很寂靜,很能夠體會出念佛的法味。我們早晨的心跟佛性很接近,所以,早晨寧靜的心,我們要愛護它,不要一醒過來就計畫一天的事情,在那裡打妄想,同時,也不要立刻就到外面去運動,先在家裡靜坐念佛,能坐半個鐘頭,就念半個鐘頭,能坐一個鐘頭,就念一個鐘頭,即使再沒有時間,坐個十分鐘、五分鐘也好,因為早晨的寧靜很難得、很珍貴,要珍惜。再沒有時間,你可以提早起來,晚上早一點睡。

 

        去上班的時候,走路或坐車,比方說有半個鐘頭,那麼就來念佛吧。其他的時間,也可以這樣來利用。

 

        總之,念佛,阿彌陀佛沒有規定一定要念多少、要念到什麼樣的水準,都沒有,因為十方眾生根機各不一樣,有的比較有時間,有的時間比較少,有的一念佛心就很清淨,有的一念佛就雜念紛飛,但是,都隨十方眾生的根機去念佛,所以,阿彌陀佛只講「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不是唯有十念,不是 !是「乃至十念」,那我們都不是只是十念而已呀,我們還有乃至一日、乃至二日、乃至七日、乃至七年、乃至七十年,所以,我們就乃至一輩子,來念佛。所以,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願」,而不是「十念往生願」。

 

        這樣了解嗎?就是說隨各人的根性、隨各人的身分、隨各人的時間、隨各人的心境去調配。

 

        在時間上,早晨可以念,中午、晚上都可以念。

 

        在地點上,大雄寶殿、念佛堂、客廳都可以念,那麼,衛生間、洗澡間、廚房,或者是病房,也可以念。

 

        在工作上,士農工商任何工作都可以念,一句彌陀名號是最清淨的,能使不淨為清淨,是無有障礙的,能給周遭帶來吉祥。

 

        在數目上,能念多少就盡量念多少。

 

        在方法上,念佛有四種︰一種是大聲念,一種是小聲念,一種是金剛念,一種是心中默念。大聲念跟小聲念大家都聽得到,金剛念就是只動嘴巴,自己聽得到,別人聽不到,默念是也沒有聲音、也不動嘴巴,心中暗念,別人不知道(動嘴巴人家還曉得)。這四種念佛當中,隨自己調配,其中以金剛念最能細水長流、持續不斷,最輕鬆,最恆久,因為大聲念不可能長久,默念,有時候都念妄想了,唯有金剛念最能維持長久。但是法無定法,若覺得 昏散,那就大聲念,覺得累,那就默念。

 

        (問:「打坐能雙盤是不是最好雙盤?」)

 

        打坐單盤便可,因為雙盤容易痛。打坐的時候,心中默念就可以了,頂多是金剛念,不用拿念珠,身體放輕鬆,心就會靜(「 鬆」跟「靜」),眼睛斂目,六根門頭都是這一句佛號。

 

        這並不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要求,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

 

十念記數

        最好是十念記數。十念記數大家知道嗎?我們的心有妄想雜念,不可能坐下來心中無念,如果心無念的話,那牆壁可以走出去了,只是他有微細的念頭,自己沒有發現。

 

        十念記數,打坐也可以運用,經行也可以運用。

 

        十念記數怎麼念呢?我現在念,大家記,好不好?大家不必跟我念,大家記就好,看看我念了幾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了幾句?

 

        (「十句。」)

 

        十句,那你們曉得我念十句,是我一方面念佛、你們一方面用手指頭在算嗎?

        (「不是。」)

 

        那是不是我在念,你們一方面在心裡數「一、二、三……」,是不是?

        (「是。」)

 

        那不對。是知道,記。也不用手指頭,也不在心中一方面念一方面數,不是,是純粹用心去記,已經到了第幾句了。我再念一次︰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幾句?

        (「十一句。」)

 

        不是十句?

        (「不是。」)

 

        我是念十一句,那你們曉得,我念十一句是用手指頭去算嗎?

        (「不是。」)

 

        那是心中在數「一、二、三」嗎?

        (「不是。」)

 

        那就對了,十念記數就是這樣,從一記到十,從一記到十,循環往復,都是這樣。一方面要念佛,一方面要記,所以心就比較收攝,就比較不會散亂,如果散 亂的話,這十句就記不清楚了,對不對?就比較會全神貫注。

 

中陰業成

        (問「有的人沒有聞到佛法,在中陰身的狀態給他講淨土法門,給他念佛,他能不能往生?」)

 

        能。我們既然是平生念佛,所以講「平生業成」;那如果他是臨終才接觸到,那就「臨終業成」,往生的業事就成就了,命終就能往生;那如果他臨終也沒有機緣,到了中陰身四十九天了,在他的靈位前為他開示,還是可以的,這叫做「中陰業成」、「中陰往生」;即使他墮落了地獄,或者在陰間的話,呼喚他的名字,給他開示淨土法門,請他跟我們念佛,也能讓他往生極樂世界。

 

善與惡

        凡夫所行的善,那個其實還是輪迴的因,除非達到三輪體空,如果不能達到三輪體空的話,都是污穢的,都是不清淨的、不真實的。

 

        所以,南北朝時代曇鸞大師(梁武帝常常向他的方向禮拜,稱他為「鸞菩薩」,又被北魏的皇帝恭敬為「神鸞」,不可測),他寫了一部書叫《往生論註》,《 往生論註》裡邊說︰善事功德有兩種,一種是真實功德,一種是不真實功德。什麼是真實功德呢?唯有佛的境界才是真實功德。什麼是不真實功德呢?我們人間或天上所做的善事,不管是它的因,或者它的果,這一些都不是真實的,都是顛倒的,都是污穢的,為什麼呢?因為人間也好,天人也好,內心都有 貪瞋痴。天界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的話,還有煩惱,還有妄想雜念;色界天的話,他雖然沒有妄想雜念,在寂靜當中,可是他的貪瞋痴還沒有斷;無色界天的話,雖然他禪定很深,可是照樣 貪瞋痴沒有斷。

 

        不管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壽命很長,福報很大,可是,只要還有壽命、還有時間的話,都屬於非常非常短的短命,即使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還是短命,因為,只要有時間,都是短命的,時間一到的話,他們就墮落到人間或三惡道了。天界是六道中最高的境界,不是在修行,而是在享受那種福報,所以,壽命一到,就墮落下來了。只有達到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超越時間性的,永恆存在的,這種壽命才是真正的壽命,這種壽命就無所謂壽不壽命了。

 

        所以,真正修行的話,是不可以執著善惡的,《六祖壇經》惠能大師開示明心見性的方法,說︰「不思善,不思惡。」在這個情形之下,哪個是你本來面目。所以,善惡是就凡夫來講的,我們再不會修行也是一毛錢,再會修行也不過是九毛錢,跟阿彌陀佛所送給我們的百千萬億是毫不能比較的,是不是?所以,在阿彌陀佛的面前,我們都很慚愧,很難談得上是善是惡,只不過說︰我們既然學佛,那當然需要行善,體會到佛慈悲的救度,在佛的面前,我們就更加無地自容,不可能再故意去為非作歹,所以,學了這個法門還故意為非作歹的,是沒有真正體會到自己的卑賤,也沒有真正體會到佛心。

 

        孝子如果體會到父母心的話,他就會做一個奉公守法的良民,這是起碼的,然後勇猛精進地對社會、對群眾做一番無私的奉獻,讓父母歡心,這個就是孝子的心態。我們如果體會到佛心的話,就知道應該怎麼樣做了。

 

        淨土法門講彌陀慈悲的救度,我們願生極樂、專稱名號,現在就已經給彌陀救到了,往生決定了。還沒有離開六道輪迴,已經不是六道輪迴的凡夫;還沒有到極樂世界,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了。體會到這一點的話,我們就曉得應該怎麼做,就會盡量去恭敬三寶、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會盡量往這方面去做。但即使這樣努力了,還是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三福無份的人(三福就是《觀經》所講的「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世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戒福;「深信因果,發菩提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行福),我們越努力的話,就會越慚愧,「我三福沒有份」,不管是行福、戒福,即使是世福──世間的善事都做不好,第一點,孝順父母,如果沒有嚴格要求自己的話,會覺得自己是孝順父母的;嚴格要求自己的話,就會覺得︰自己不是孝子,自己對父母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我們在座各位,都是學佛人(學佛人勝過世間修心養性的人),如果嚴格反問自己,我們談得上是孝子嗎?談不上。

 

        所以,學淨土法門、蒙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名號的人,他不會故意為非作歹,他也不會貢高我慢,同時,他也不會自卑自賤地去做壞事情。有的話,就是所謂的煩惱強盛、業障深重,在某種因緣之下,業障驅使作了不應該做的事情,但是不至於做大壞事,《論語》有句話說︰「苟至於仁矣,無惡也。」我們 嚮往最高的境界,即使做不到高的境界、做不到中等的境界,但是不至於去做很卑賤的事情。我們既然是嚮往著佛,學佛,想要將來成佛,難道現在還會去故意做那一種大惡的事情嗎?不會的。小小的過失,這個是一種習氣,偶爾難免會犯,但是內心有慚愧、有告解,而不是毫不在意地認為「這個也不算什麼,這個可以去做,甚至縱情去做」──這是不可能的,這個完全不合乎邏輯。

 

我很會修行,我往生很有把握

        我們佛家講慈悲,尤其是講「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就是沒有條件的慈愛,「同體大悲」是把對方的苦樂禍福看成自己的,自己跟他是同一眾生。這是佛教講的慈悲,如果淺顯地解釋,就是一種很深、無限的愛心,無限的關愛。

 

        在佛教裡面,最能體現大慈大悲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慈悲就是對我們的愛心。阿彌陀佛難道是因為我們為非作歹而愛我們、更想救度我們,還是悲憫我們的愚痴而要救度我們?正是因為悲憫我們的愚痴、造罪造業,將來會受六道 輪迴的無窮苦難,基於這個慈悲之心而來救度我們,並不是因為我們為非作歹,他更喜歡,所以要救度我們,不是的。

 

        同時,佛都是要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犯五戒是惡,修五戒是善。我們體會佛心的人,就應該盡量做好五戒,甚至修好十善,大家說對不對?

        (「對。」)

 

        當然,我們五戒做好了,十善修好了,並不是以我們的五戒十善來往生極樂世界,之所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都是靠這個「多善根福德」的名號,也就是靠我們專念彌陀名號來往生極樂世界。至於我們的善也好、惡也好,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一點也不增加、一點也不減少。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力量是已經足夠的、圓滿的、具足的、無缺陷的,不需要我們行善積德或者苦修苦行來幫助他對我們的救度,他對我們的救度是毫無障礙的,能力是完全充足的,再怎麼樣的眾生,阿彌陀佛來救度他的話,都是輕而易舉的,因為他是佛。

 

        所以,我們的善,應該知道,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一點都沒有幫助,並不是以我們為善,或者苦修苦行來幫助彌陀對我們的救度,這一點我們應該了解。如果對這一點不了解,我們就會貢高我慢,以為「我很會修行,我往生很有把握」。

 

        同時應該了解,我們的惡,我們的貪瞋痴,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一點也不減少,一點也不影響。如果沒有這一番了解的話,我們就會自卑,認為「像我這樣的眾生恐怕不能往生」,這樣就會讓彌陀悲傷了。

 

彌陀完成了佛果,完成了極樂世界,完成了救度我們的功德資糧

        淨土法門全憑阿彌陀佛慈悲的救度。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預先為我們發四十八大願。當阿彌陀佛為我們發四十八大願的時候,我們在那裡呢?我們在地獄,刀山、劍樹、油湯、火鍋,對不對?我們在畜生,在牛胎,在馬腹,對不對?那個時候我們無明、無知,阿彌陀佛就默默地在為我們發願了。

 

        就好像爸爸媽媽生下的孩子,這個孩子什麼都不懂,爸爸媽媽就預先為這個孩子的一生做了規劃,為他的將來,建一座豪宅,有汽車,有花園,有動產不動產,為他完成一生的榮華富貴。

 

        同樣,阿彌陀佛在我們無知的時候就默默地為我們發願、修行,他的發願、修行都沒有經過我們的同意,也不必經過我們的同意跟商量,因為不必要,我們也沒有那種智慧。

 

        就像爸爸媽媽為孩子做一生規劃的時候,也沒有經過孩子的要求、拜託、商量。也許這個孩子將來是很笨的孩子,儘管很笨,爸媽都還一樣地以父母之愛,來為孩子毫不鬆懈地--尤其是孩子越笨,爸媽就越為他百分之百地完成他一生所需要的榮華富貴。

 

        阿彌陀佛也是一樣,不是經過我們向阿彌陀佛合掌拜託說︰「請阿彌陀佛來為我們發願修行,因為我沒有願力,也不會修行。」沒有。

 

        所以,阿彌陀佛默默地為我們發下四十八大願。這四十八大願,是為誰而發?

        (「為我們。」「為眾生。」)

 

        為眾生,那講得太遠了,是為我而發,阿彌陀佛的願是為我而發。

 

        那麼,願而無行是空願,一點效果都沒有。阿彌陀佛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為誰而行?

        (「為我而行。」)

 

        為我而行。他的願的功德、行的功德完成了,完成了成佛的佛身,完成了極樂世界,完成了救度我們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完成這三種。所以,阿彌陀佛成佛的同時,是成就了什麼?成就了我們的往生,成就了極樂世界。

 

        沒有極樂世界,我們沒有歸宿;沒有阿彌陀佛,我們沒有依靠。

 

六字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就是極樂世界,就是往生的功德資糧

        那麼,這一些功能都在那裡呢?都投入在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裡面,所以,這六字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就是極樂世界,因為佛的正報跟依報是一體的。

 

        同時,「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是我們往生的功德資糧,我們往生的功德資糧都在這六字名號裡面。我們一切眾生──「十方眾生」就包含很廣了,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 眾生,包括我們在座各位,包括我。只要願生極樂世界──因為如果你不願生極樂世界,就永遠六道 輪迴,同時,願生極樂世界才是跟阿彌陀佛的願相應,因為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就是要我們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發願的目的就是要我們來專念他的名號,所以,我們願生 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就已經給阿彌陀佛救到了,不管我們念佛是清淨不清淨、能不能入定,不管這一些,為什麼?往生的功德資糧,名號已經具足了。我們信順彌陀的救度、願生極樂世界,順彌陀的願,然後就專念這句名號。

 

淨土法門的信︰現在已經給彌陀救到了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信願行,是信什麼?當然信善有善果、惡有惡果,自因自果,這是最粗淺的、最基本的信。淨土法門的信,是信彌陀的救度,他的願,為我們而發,他的行,為我們而修,極樂世界是為我們而建,極樂世界的名冊是登記我們的──我們是這樣信。那麼只要願生極樂、專念彌陀名號,現在就已經給彌陀救度到了,所以,不只是信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有一 尊阿彌陀佛,不只是這樣信而已,還要進一步信極樂世界是我的,阿彌陀佛是救我的救主,他已經完成救度我的資糧功德,都在六字名號裡面,所以,信要信這樣,不是信阿彌陀佛高高在上、我在這裡乞求「阿彌陀佛啊,請你在我臨終的時候不要把我忘記,一定要來迎接我……」不是信這樣。是信一切已經完成了,不是還沒有完成,也不是現在要完成,而是在十劫之前已經完成了,是信這樣。然後信︰願生極樂、專念彌陀名號,現在就已經給阿彌陀佛救到了,現在就已經不是娑婆的凡夫,現在已經是極樂的聖眾了。是信這樣。

 

淨土法門的願︰彌陀發願要救我們,我們就願生彼國

        那麼願呢,就是隨順彌陀的願。彌陀發願要救我們,他說︰「你一定要到我的世界來!」那麼我們就願生彼國。他說︰「你要欲生我國!」我們就「願生彼國」。

 

淨土法門的行︰他因自果 

       那麼行呢,就是專念這一句名號。專念這一句名號是修行嗎?非修行;但不是修行嗎?卻跟一般沒有修行的人不一樣,我們在念佛。所以,淨土法門非行、非不行,為什麼呢?我們只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士農工商都可以念,走路也可以念,工作也可以念,這樣算什麼修行不修行?所以,你說是修行,不是修行;你說不是修行,也是修行,可以說不修行而有大功德,為什麼?都在這一句名號裡面。阿彌陀佛兆載永劫的苦行都在名號裡面,我們再怎麼樣地修,從出生修到一百歲,也只是修了一百年而已,而且我們所修的還不是三輪體空,還是 貪瞋痴,貪瞋痴,釋迦牟尼佛說︰「你們所修的都是有漏的,不是無漏的。」祖師說︰「你們所修的都是雜毒的。」是善,卻不是純善。

 

        但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所修的,都是無漏的,而且不只是一百年,反而是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所以,我們只要念這一句名號,我們即使沒有大修行,貪瞋痴還在,可是比苦修苦行的、比大菩薩的修行還有功德,對不對?因為阿彌陀佛所修的、阿彌陀佛所有的,就是我們的,就是我們所修的。就像爸爸媽媽所有的就是孩子所有的,孩子愚笨,也不會賺錢,但是卻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為什麼?因為他有富有的爸媽。

 

        從這裡來講的話,因果就有兩種︰一種是自因自果,一種是他因自果。自因自果是自己行善、自己將來得善果,自己行惡、自己將來得惡果,這是自因自果。那麼他因自果就是,我雖然沒有累積這個因,可是卻得到了豐碩的果,那是誰為我們累積的?是阿彌陀佛為我們累積的,然後毫無條件地送給我們。所以,因果有這兩種。

 

        淨土法門是他因自果,跟自因自果不一樣。所以,印光大師說︰我們這個法門不是通途的法門,而是特別的法門,不可以通途的教理、通途的理念來混淆這個法門。

 

        淨土法門的信願行,這個行,是他因自果的行,不是自因自果。如果是自因自果的話,那糟糕了,不能往生了,為什麼?「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憑自己往生極樂世界,那不可能。如果是他因自果,如果我們這個行是領受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行,則不管心散亂不散亂,往生當下都決定。你心散亂是靠彌陀救度;你心不散亂,不靠彌陀的救度也不能往生。把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拿走的話,你即使再怎麼不散亂、能夠入定──你要到那裡去?所以,淨土法門不能以通途法門來混濫。「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是聖道門的,憨山德清法師以禪宗的理念來講淨土,這樣就不是淨土了。

 

純純粹粹的淨土法門

        這一杯水,倒的是礦泉水,是純淨的礦泉水,如果原來的雜質沒有倒掉,那麼,礦泉水倒下去就混了。

 

        所以,淨土法門必須是純純粹粹的淨土法門,如果攙雜的話,就不是淨土法門了。

 

        我們現在所講的,都是純粹的淨土法門,為什麼?經,我們都依據淨土三經;傳承,都是依據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的傳承。初唐時代的高僧善導大師,他所講的淨土是很純粹的,傳承他的,是少康大師、法照大師,之後的大師就不純了。我們可以看看,從北宋時代,一直到現在,宣講淨土法門的高僧大德,他們的著作都沒有引用到善導大師的,都是以他們所學的來解釋淨土。像蓮池大師,他解釋《阿彌陀經》就依天台跟禪來解釋;蕅益大師解釋《阿彌陀經》也是依天台的思想來解釋,沒有善導大師的傳承,就雜了。

 

        他們沒有接觸到善導大師的著作,因為善導大師的著作在中國失傳了,唐朝末年就失傳了。在日本沒有失傳(日本在隋唐時代就派出家眾到中國取經,將所有經論抄寫回去,甚至包括政治、文化、藝術,凡是他們沒有的,都引用過去,所以,他們的文字其實也是從中文演變的,他們的姓名都是用中文)。

 

        現在,很可貴的是,我們接觸到了善導大師純粹的思想,所以,我們所講的,都是善導大師這一法脈。

 

        所以,淨土法門必須是純粹的淨土法門,永遠都不可以用其他各宗各派聖道自力難行的法門來混淆,一旦混淆的話,就不純粹了。不純粹,要往生,那就不一定了。

 

平生業成--現在就已經往生決定了

        淨土法門是講現在就肯定往生的,所以叫做「平生業成」,現在還沒有到臨終,已經百分之百能夠往生。所以印光大師就說︰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
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對這個法門能夠信得過,不懷疑的話,那麼,雖然我們的肉體還在娑婆世界,但是,已經不是娑婆世界輪迴的凡夫了,我們萬古以來的生死 輪迴,現在就畫下了休止符,未來不會再輪迴下去了,未來要以佛的身分示現來度眾生。肉體還在這裡,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印光大師說︰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了──現在就已經往生決定了。

 

        印光大師又進一步說,對這個法門能夠信受不疑,他的種性已經超越二乘以上了,二乘就是羅漢、菩薩,超越羅漢、菩薩了,為什麼呢?印光大師說︰像太子墮地,貴壓群臣。太子一生下來,他的尊貴已經超過了所有的文武百官,宰相遇到太子,也要向他磕頭。這個太子,他還沒有學問,對國家、社會還沒有樹立功勛,可是他已經受到文武百官的禮敬。文武百官,他們很有學問,對國家、社會都有貢獻,但是他們卻要來向毫無貢獻的人磕頭,為什麼?他是太子,他時間一到就是國王,所以,印光大師說︰「猶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

 

信的內容

        (「關鍵是個信字。」)

 

        關鍵是信,進一步講,關鍵是信的內容,你是信自因自果,還是信他因自果?信什麼?

        (「信阿彌陀佛的力量能夠讓我們往生。」)

 

        那要怎麼樣才能承託阿彌陀佛的力量?

        (「那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唄。」)

 

        你善根成熟了。

        (「關鍵能不能真正地信。」)

 

       關鍵你信什麼,因為基督教也講信,各國總統也講信,信的內容不同的話,他的願就不同,行就不同。

  

【淨宗法師:】

        剛才我們講的信,其實,從我們這個角度來講,說︰「我來信。」這個是沒有根據的,這個信,就是以我們所信的對象來說的,大家思想要轉過來。比如說一個跳高運動員,他安慰自己︰「我一定能跳得過去 !」他不管怎樣給自己打氣,在沒跳過之前,他還是擔心的。除非他跳過去了,「哎呀,真的跳過來了。」不然,還是有疑惑心的,「到底能不能跳過去?」

 

        信受阿彌陀佛不是我們這樣說「一定要信,一定要信」,不是的,是因為這尊佛可靠,阿彌陀佛本身沒有成佛之前所發願願已經實現了。他成佛之前叫法藏菩薩,說︰「我如果成佛的時候,你念我的名號,我要救度你,如果我沒有能力達到這一點,我就誓不成佛 !」成佛是成什麼呢?就是成就我們的往生,因為法藏菩薩在誓願裡說︰「如果我不成就十方眾生的往生,我誓不成佛!如果我不能救你的話,我沒有資格成佛。我能救你,我才有資格成佛。現在我成佛了,那就是我能救你了。」

 

        我們相信這尊佛成了佛,他有能力,他有誓願,他有光明,能救得了我,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不容我們懷疑。除非你不信佛教,那沒辦法。既然相信佛教,就像這個梨子一樣,它就是一 隻梨,已經有梨子了,才說你相信這是梨,對不對?已經有了,成果拿在面前。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請你相信吧 !好,我們相信他已經成佛了,但是他成佛的目的是什麼呢?他成佛的內涵是什麼呢?

 

        他成佛是成就我們的往生,不是成就別的。他是為我們成佛的,是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是為了誰?

        (「為了我們。」)

 

        為了我們,給我們造個極樂世界,說︰「你來吧!我建立極樂世界是為了讓你來往生!而我現在極樂世界已經建好了;你到極樂世界的方法我也為你完成了,就是稱念六字名號。」

 

        所以我們說,稱念六字名號去往生,不是我們腦子想出來的,是阿彌陀佛沒成佛之前就預定好的道路、設定好的方法。他為我們建立極樂世界,說︰「你稱念我的名號來往生。」

 

        我們相信,就是相信這尊佛不會欺騙我們。他已經成佛了,既然他已經成佛了,我們念他的名號,自然而然就可以到極樂世界去,這是很顯然的道理,沒有任何的懷疑。如果懷疑的話,就是不相信阿彌陀佛成佛了,不相信他當初為我們發了願。

 

        請問各位,你們相不相信阿彌陀佛已經成了佛?

        (「相信。」)

 

        經典裡講他成佛十劫了,如果這個都不相信的話──你憑什麼不相信呢?經典裡說已經成佛了;已經成佛了,他的四十八大願有沒有實現?

        (「實現了。」)

 

       四十八願裡面有一條沒實現,怎麼能成佛呢?願望沒實現不能成佛,願望圓滿實現才能成佛。

 

        那麼,四十八願當中有一條願是關於眾生怎麼去往生的願,其他很多願是往生極樂世界之後的種種好處,比如說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不更三惡道、身皆金色、無有好 醜、六通具足、能開無邊悟……這個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之後的好處,我們了解之後,暫時放在旁邊。如果說到極樂世界的好處這麼多,我們聽得眼睛都放亮了、口水都滴下來了,但是就是一條︰你不能去,那麼,知道等於不知道,有什麼用呢?所以,阿彌陀佛不光是成就了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之後的好處,更重要的,他要成就我們怎麼去往生,是不是?他要把這一點成就之後,我們了解這樣的極樂世界才有效果,才有意義。

 

        那麼,我們怎樣到極樂世界?這個方法、這個道路──所謂「專稱彌陀名號」,就是來源於這個地方,「你只要稱念我的名號,就可以去往生」。

 

        為什麼這樣呢?為什麼不搞個別的方法?他如果要求我們戒定慧的話,那等於在極樂世界招生,像大學一樣,那就招不到學生了,「能修戒定慧的人到我的世界來」,那我們通通不能錄取了。

 

        既然要救度像我們這樣的凡夫,阿彌陀佛是以他成就佛的六字名號功德來讓我們去往生,說︰「你沒有功德,」──我們有沒有功德?我們有的是罪過,有的是煩惱,有的是染污,那麼,佛就說了︰「你有染污,我有清淨;你有罪過,我有功德。到極樂世界來,當然要有功德。你沒有功德,我給你功德,讓你來往生。」這就是阿彌陀佛。

 

       那麼,他給我們的功德,就是六字名號,布施給我們。我們現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所謂信心,就是信受六字名號的救度,相信阿彌陀佛願力不虛假。那麼,這六字名號的功德給你了,你相信,就是你的,你不相信,就當面錯過──就這麼一回事情。

 

       比如說父母給你一張支票,支票上寫的是一千萬,給你。但是你不識字,或者你不相信,「這張紙怎麼是那麼多錢?」你把它扔到垃圾桶裡去,對不起,你不相信,就得不到。

 

        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我們慈悲的父母經過兆載永劫的修行,把他所有的功德濃縮在六字名號裡邊,給我們。你相信了,就是你的。善導大師說︰

阿彌陀佛即是其行。

 

        以阿彌陀佛作為我們的修行。我們沒有修行,但是,阿彌陀佛因地兆載永劫的修行成為我們的。這一點,就是我們一念的信受,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那麼怎麼相信呢?就是相信「阿彌陀佛是為我成佛的,他的六字名號是給我的」,所以,在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裡面才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我不成就你的往生,則我不成佛。」

 

        那我們就知道︰阿彌陀佛成佛的時候,同時成就兩件事情︰一個是他成佛了,對不對?第二個就是我們的往生成了。因為如果我們的往生沒有成的話,他不能成佛。

 

        我們都在這裡說「我怎樣去往生,我怎樣去往生……」這個問題是沒有必要的。你只管念佛,怎樣去往生是阿彌陀佛考慮的事情,他說︰「我怎樣讓你來往生,我以我成佛的功德讓你來往生,我以我正覺的果報讓你來往生,如果不能讓你來往生,我就兆載永劫不斷地修行。」

 

        我們的往生是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事情,不是我們用自己的力量去做的事情,是阿彌陀佛做好了,給我們的,所以,在《無量壽經》裡才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往生不是我們修來的,我們是得到往生的。我們從那裡得到往生?我們從阿彌陀佛的慈悲誓願和名號裡面得來的。那麼怎麼獲得?就是信願念佛。我們相信彌陀的慈悲,稱念彌陀的名號,仰靠彌陀的誓願,就得到往生。

 

        往生不是我們修的。往生是誰修的,你們知道嗎?

        (「阿彌陀佛。」)

 

        對呀,是阿彌陀佛修的嘛。他以他兆載永劫的修行換取我們的往生,所以,我們的往生得來不易呀!我們現在很容易得到,那真正成就是不容易的,是阿彌陀佛兆載永劫的修行,修成我們的往生。

 

        所以,如果大家一邊念著佛,一邊心裡想「哎呀,我念佛怎麼往生,我念佛怎麼往生?」這就如同坐船的人,一邊坐著船,一邊在那裡懷疑「哎呀,我坐船怎麼過海?」你坐上船了,船長拉你過海,自自然然坐船就可以過海。

 

        我們念佛就能往生,不要邊念佛、邊懷疑說︰「我怎麼樣去往生?」這個就叫做妄想了,這就不符合阿彌陀佛的誓願了。

 

「臨終念不出佛來,豈不是不能往生?」

        有的蓮友提到一個問題,說︰「如果我臨終不能正念的話,四大分離,眾苦逼迫,萬箭穿心,這個時候哪能念得了佛?除了喊爹叫娘,念不出佛來,這樣豈不是不能往生?」

 

        這樣的問題,也是我們心中的一個恐懼。阿彌陀佛成佛以前叫法藏菩薩,他說了八個字,「一切恐懼,為作大安」,你這樣的恐懼,只有佛為你安心,他知道我們的狀況。

 

        阿彌陀佛在誓願裡這樣說︰「我要成佛的時候,十方眾生,願生我的淨土,稱念我的名號,臨命終的時候,我就現前接引,加持他,令心不亂,往生淨土。」

 

        我們臨終的時候有很多苦惱。我昨天說到《阿彌陀經》,分成三個時間段,第一個是平生,第二個是臨終,第三個是命終。平生就是我們種因的時候,平生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到若七日,這個是平時,還沒有死,才能談得上若一日、若七日。只要你這樣專修念佛,臨終和命終就有兩種殊勝的果報,直接送給你,只要你專修念佛,種了這個因,就有這個果;臨終怎麼樣呢?「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只要我們平時專修念佛,臨命終時,佛不請自來,自然來迎接我們,現在我們面前,不是我們先有正念,佛才來,是我們平時專修念佛,臨命終的時候,佛自然就來了,順了他因地的本願,來接引我們,來加持我們;因為佛現前的緣故,底下說了「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佛一來了,這個人當下命終了,沒有談到怎樣修行。「是人」,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呢?就是平時「若一日、若七日」專修念佛的人,他平時專修念佛,命終怎樣的死法?「心不顛倒」,所以,每個專修念佛的人臨終的時候都是心不顛倒去往生的,他平時專修念佛,「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才可以得到「是人終時,心不顛倒」的果報,而之所以如此,也不是我們的功夫和力量。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這樣說︰「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阿彌陀佛一現前,放大光明慈悲加持他,護佑他,令這個臨終萬箭穿心的眾生心不顛倒,「令心不亂」,雖是苦惱逼迫,但是佛光一加持,當下眾苦消除,當下轉妄念成為覺心,當下轉煩惱成為清淨,當下一切痛苦自然消除。這個絲毫不用懷疑。

 

只有六字名號才是往生淨土的多善根福德因緣

        在《阿彌陀經》說到「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昨天也問到這個問題,這句話是承上啟下的,因為前面詳細介紹了極樂世界的殊勝高妙,「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天雨妙花,黃金為地」、「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麼高妙的地方,你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去往生,就讚歎這個地方極其高妙,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這是承上;啟下呢?怎樣去往生呢?就接著下面這一句,「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也就是說這句名號才是最殊勝的善根福德,其他都不是。

 

        比方講五戒,五戒想生到佛的國土,是不可能的,五戒只能生到人的國土;十善呢?只能生到天的國土。五戒只能做人的兒子,十善只能做天的兒子,要做佛的兒子,那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除此之外,沒有了。

 

        所以,六字名號才是真正的多善根福德因緣,其他所有的一切修行,跟六字名號相比,都屬於「少善根福德因緣」,想達到阿彌陀佛的國土、做阿彌陀佛的兒子,都不夠。你想以五戒的功德做阿彌陀佛的兒子,夠不夠?顯然不夠嘛;十善也不夠,太不夠了;你就是六度萬行,如果不如實修行,還不夠啊。那麼,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功德,賜予我們。我們就是從六字名號裡生出來的,當然就是佛的兒子了。所以在 《往生論》說︰「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阿彌陀佛的正覺就是六字名號,是極樂世界正覺的蓮花所化生出來的,我們念佛,從六字名號裡化生出來,當然是正兒八經的佛子。只有六字名號才是往生淨土的多善根福德因緣,其他都不行。

 

        所以,蕅益大師才講︰阿羅漢要到極樂世界去,善根不夠,為什麼?他沒發起廣大的菩提心,善根就不夠了;菩薩要到淨土,福德不夠,善根夠了,發大菩提心了,但是福德不夠,為什麼?六度萬行沒有圓滿。所以,以阿羅漢的善根和菩薩的福德想往生極樂世界都不行。只有這六字名號的善根福德才完全圓滿,它是徹底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說,我們如果來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話,善根福德等佛無異──善根和福德跟佛是平等的,那這樣還不能往生嗎?

 

        我再打一個比喻,比如說我們要去拜見胡錦濤總書記,杜居士,拿你的名片去見總書記,見得到嗎?你把名片掏出來,「我是杜建軍,要見總書記。」──不夠資格,是不是?好,拿縣長的去,夠不夠?不夠;把省長的名片掏出來,還不夠;如果你有一張總書記給你的名片,上面簽了字,「請你來」,夠不夠啊?那就夠了嘛!

 

        五戒,就是人的名片;十善,是天道的名片,到極樂世界都不夠;六度萬行,菩薩的,也還不夠;「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親自發給我們的名片,上面有他的簽名,「欲生我國」;「十方眾生」,上面就有你的名字,「十方眾生,我請你到極樂世界來,怎麼來?乃至十念。」阿彌陀佛一簽,你拿這個就去了。所以,執持名號,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毫無問題。你如果靠其他的,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緣」,都不夠。

 

        我們想到中南海拜見總書記,沒有他的親自召見,那不行的,不能自己闖進去。我們到佛國,到阿彌陀佛的寶殿,就是要執持名號,拿著六字名號。

 

摩尼寶珠喻

        還有一個譬喻,也是非常生動的,這個譬喻如果大家聽懂了,可以講就開悟了。想不想開悟?

        (「想。」)

 

        祖師講︰「三藏十二部,留給別人悟。」留給別人悟,大家可惜不可惜?

        (「不可惜。」)

 

        「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為什麼「三藏十二部,留給別人悟」呢?因為他還沒有開悟,讓他慢慢去悟。我們已經悟過來了。所以,讓還沒有開悟的人慢慢悟,我們已經開悟了,就專修念佛了。

 

        這個比喻叫「摩尼珠喻」,是這樣的︰比如說我們這個房間是座寶庫,有滿屋的金銀財寶,黃金、白銀、珍珠、瑪瑙、翡翠、金鋼鑽、綠寶石、藍寶石──各種各樣的寶貝,充滿了這個房間。其中有一件特別的寶物,小小的一顆,小指頭這麼大,這叫什麼呢?叫摩尼寶珠,也叫如意寶珠。你拿著它,對它講話︰「南方發大水了,我要去賑災,需要一百公頓黃金。」你一說出來,它馬上噴出一百公頓黃金,這叫如意寶珠,「我需要五十頂帳篷,需要一百公頓大米,還需要多少家具……」它「唰─」就噴出來了,這個叫如意寶珠。各位,如果我們要普遍拯救天下所有的蒼生,你拿黃金、白銀夠不夠?你應該拿什麼?

        (「如意寶珠。」)

 

        肯定要拿摩尼寶珠是不是?那會不會拿了摩尼寶珠之後,覺得「光拿摩尼寶珠還不夠啊,還差一點,還要再搬一塊黃金、扛一點白銀……」會不會這樣?

        (「不會。」)

 

        因為摩尼寶珠你需要什麼就噴出什麼,你拿到摩尼寶珠,就拿到一切了。

 

        各位,這座寶庫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一代教法,三藏十二部都在這裡邊。黃金、白銀、珍珠、瑪瑙,這些都是佛講的其他法門的修行功德,有黃金般的功德,有金鋼鑽般的功德,有綠寶石的功德、藍寶石的功德……讓我們看起來眼花撩亂。但是,六字名號呢,就是這摩尼寶珠的功德,是這麼大的差別。如果我們只想解決自己一家人溫飽,拿一塊黃金就夠了;如果還想讓我的幾個朋友有飯吃,再多拿一點就夠了;但如果要普遍救度天下一切蒼生,你必須拿摩尼寶珠不可,是不是?

 

        同樣道理,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是要成佛的。成佛是不是要廣度眾生?如果你不拿這摩尼寶珠,怎麼可以廣度眾生呢?

 

        所以,比較起來,其他所有的法門,都算是少善根福德,都算是黃金功德、白銀功德、珍珠瑪瑙的功德,但是跟六字名號相比,都算少。六字名號就是摩尼寶珠。拿到摩尼寶珠的人,不會羨慕別人的黃金,不會羨慕別人的鑽石,反而所有天下的富翁都會羨慕我們。能夠執持名號的人,不會羨慕人家會開悟,也不會羨慕他會打坐,也不會羨慕他會誦經,反而是所有會誦經、會打坐、會開悟的人都羨慕念佛的人,因為我們持守了六字名號摩尼寶珠。

 

        那麼,拿到摩尼寶珠的人,絕對不會認為這個有所不足,絕對不會想再加一塊別的東西。所以,能夠專修念佛的人,不可能夾雜其他的法門,如果夾雜其他法門,說明你不了解這個六字名號摩尼寶珠的尊貴。就好像我們拿到摩尼寶珠,還要去抓一塊銅,「這塊銅也能賣幾十塊錢哪 !」說明你不認識摩尼寶珠,既然不認識它,它在你身上就不能發揮作用。

 

        如果大家想要滅罪,你就對摩尼寶珠說︰「出你滅罪的功能。」就不必拿《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這塊黃金了,不需要,你只要念六字名號,罪就滅掉了,自然就滅掉了;如果你要開智慧的話,也不需要念文殊菩薩的咒語,你也是對摩尼寶珠來念,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開智慧;如果你需要健康、需要祛病延年,也不需要念藥師佛的咒語,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具有延壽功能──因為他是無量壽,自然有增福、增德的功能;如果想要消災免難,也不一定要念觀世音菩薩,你也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消災免難的功能、消除業障的功能、增長福慧的功能、祛病延年的功能,所有的一切,六字名號裡面通通都有了 !這就是專修念佛的原因,不是武斷地說︰「只能念佛,不能念別的。」而是必然的,不需要念別的。而且,其他東西都包括在這裡邊,不會有損失。有人說︰「我念佛,不念《金剛經》,多 捨不得?《金剛經》好不容易念會的,這樣丟掉多可惜?」你這就不了解了,怎麼叫可惜?拿了摩尼寶珠、黃金沒有拿,可惜嗎?它在這裡邊嘛 !一點也不可惜。

 

        比如說你本來做局長,現在讓你不做了,你會覺得可惜。但是,讓你不做局長、做省長,你會覺得可惜嗎?省長就包括局長了;「省長不作了,讓你到中央做領導。」那就更大了嘛。

 

       我們是放掉小的,獲得大的,而這個大的不是在小的之外,是把它涵括在這裡邊。所以,所有經咒的功德,所有法門的功德,所有菩薩的功德,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僅沒有減少,而且大大地增加了,都包括在這裡邊。《楞嚴咒》的功德,《大悲咒》、《十小咒》的功德,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的功德,只要念六字名號,通通包括,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通通收在這裡邊了。

 

        摩尼寶珠好不好?

        (「好!」)

 

        大家要不要?

        (「要。」)

 

怎樣得到摩尼寶珠

        (問:「怎麼能拿到這個摩尼寶珠呢?」)

 

        杜居士,你跟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念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好,如果你沒有拿到這顆摩尼寶珠,你怎麼能念得出來呢?如果沒得到六字名號,你怎麼能念得出來呢?

        (問:「他是修禪定的,所以他不了解。」)

 

        我們怎麼樣得到這六字名號?這是很簡單的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第十七願說︰「若我成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摩尼寶珠成就之後,他要普遍佈施給十方一切眾生。那麼,我們怎麼得到呢?他就讓十方諸佛來告訴我們,比如釋迦牟尼佛講淨土三部經,告訴我們專念彌陀名號到極樂世界去。我們聽到了「南無阿彌陀佛」,這就給我們了,我們就得到了──你早就得到了,只是你不認識。比如說我們來到寺院裡邊,看到牆上有幾個字「南無阿彌陀佛」,第一次見還不認識,「南(nan2)無(wu2)阿彌陀佛」,這個時候你就得到了,但是你還沒認識。你不認識這是摩尼寶珠。甚至比這更早,法藏菩薩成佛之始,他已經讓十方諸佛把摩尼寶珠送給我們每一個人,在我們心底,隨著我們。但是我們拿著摩尼寶珠,不認識它,所以還在六道裡面 輪迴,就好像《法華經》裡講的「衣裡明珠」的比喻一樣。一個窮人,朋友給他衣服裡面縫了一顆寶珠,價值連城,他不知道,還出去流浪,其實早就放裡邊了。

 

        法藏菩薩成為阿彌陀佛的同時,把六字名號的摩尼寶珠透過他無量的光明、透過十方諸佛,普遍佈施給一切眾生,所以經典裡說︰「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 貧苦,誓不成等覺。」阿彌陀佛做大施主,布施一切貧苦眾生──就是我們。我們來到寺院,看到牆上寫的「南無阿彌陀佛」,一加意念,就得到了,一入耳根,永 成道種,我們聽到,當下就得到了。

 

        但是我們不認識,我們以為這六個字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光念佛一定能往生嗎?這真的是摩尼寶珠嗎?」這樣就當面錯過。所以,大家都得到,沒有哪個得不到,雜行雜修的,他也得到了,但是他不認識,他以為「光念六字名號怎麼可以?還要加上別的吧,不然怎麼能往生?」這樣,得到等於沒得到,因為不認識。

 

        大家有沒有得到?

        (「得到了。」)

 

        有沒有認識?

        (「認識了。」)

 

        要認識了就好了。

  

【慧淨法師:】

        從感性進入理性,從理性進入志性,成為我們的意志力

 

        我們的心,分析起來有三種,一種是感性的,一種是理性的,一種是 志性的、意志上的。

 

        我們聽課,我們看書,先是感性的,一聽很高興、很歡喜,然後要進入理性,去思惟。現在得到感性認識,很高興、很歡喜,覺得得到了、有了,往生決定了,信心決定了,過了幾天之後,時過境遷,思想又轉變了,又碰到別的法門,又去修別的了。所以,感性永遠都不能作為標準。

 

        善導大師說︰我們的心「猶如畫水」,在水上畫一下,就沒了,無常。所以要進入理性,思惟、思考,慢慢成為自己的意志性、堅定的力量。所以,第十八願說「至心」,至心信樂、至心欲生、至心稱念彌陀名號,而不是一時的歡喜而已。歡喜很容易,但是,要成為我們的生命、成為我們的意志,這個必須要有時間。

 

        譬如說,剛剛講「念這句名號就得到了」,如果沒有意志性的話,只是成為道種而已;真的成為自己的意志,「我百分之百願生極樂世界,我百分之百從此專念彌陀名號,我真正的信,以這個為我的信」。

 

        我們說信,客觀的事實就是我的信,不是我心中產生一個信,「我去信」,不是的。外在客觀的事實成為我們內在的信,「如是我聞」本身就是信,「如是」,就那樣的境界,我聽進來了,我不懷疑,本身就是信。所以,信,就是信那個「如是」,每部經都有「如是我聞」,阿難所聞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成為阿難的東西,阿難不懷疑,本身就是信。如實聽聞,如實領納,不懷疑。所以經典前面說「如是我聞」,最後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就這樣回去過信心的生活,過念佛的生活。

 

        所以,有感性的、有理性的、有志性的。我們要從感性進入理性,從理性進入志性,成為我們的意志力。

 

正定之業與雜散之業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善導大師說有兩種行法︰一個叫正定之業,一個叫雜散之業。

 

        「正」,正直不拐彎,直接的;「定」,決定,沒有任何動搖性的。如果做這樣的行業,那你決定性的、百分之百、直接就往生,這叫正定之業。

 

        「雜」,就是多,雜七雜八的,繞彎子的;「散」,散亂不定的。

 

        正定與雜散兩者,詞義剛好是相反的。善導大師說,念佛──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正定之業。我們專修念佛的人,通通進入正定之業,決定的、百分之百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是專修念佛,雜行雜修,那就是雜散之業,往生不定。

 

「耳朵裡老是聽到佛號,這是怎麼回事?」

        從教理來講,叫做「種子起現行」,我們以前容納在大腦中的東西,逢緣遇境會流露出來,這叫「種子起現行」,有時候走路去買菜,就會流露出來了。你只要不在考慮其他事情的時候,那個強有力的種子就會浮現。比如說在這裡,大家都在談淨土法門,這個環境也讓你浮現出來了。如果沒有這個環境,而且你也在思考其他事情,就不會浮現。這叫獨頭意識,「獨頭」就是單獨所流露出來的,如果是我們眼睛在看、耳朵在聽、腦中在想,這個就不是獨頭,就是六根在作用。你那個是因為種子在某種因緣當中浮現,你所浮現的念佛當然就是好的。

 

念佛最好是平淡、平實

        我們念佛不必有音調高低,那樣會很累,最好是平淡、平實,一句一句就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淨宗法師:】

為什麼說念佛必往生?

        我們的目的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淨土法門的根本所在;方法呢,大家透過這兩天的聽聞,應當比較明了了,請問大家︰到極樂世界的方法是什麼?

 

        (「念佛。」)

 

        對,我們稱念六字名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非常簡單,所以往往不容易相信。我們之所以不相信,是因為站在我們這個角度,「這麼簡單,果然就能到西方嗎?果然靠六字名號可以成佛嗎?」這是我們心中的想法。

 

        但是,稱念六字名號必然往生,它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悲願,也是來自於釋迦牟尼佛在淨土三部經裡邊的宣講。

 

        我們學淨土法門,依止的一定是淨土三部經,是不是?所以,要以經典為依據。念佛往生就是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所講的,願文是這樣的︰「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今生今世我們願生極樂世界,如果只是站在我們自己的角度,我們會以為「這是我願意去往生」,然後又懷疑說「到底能不能往生?到底阿彌陀佛接不接引我?到底我有沒有達到標準?」我們會有一大堆的問題。

 

        我們願生西方這個心,如果仔細推求它的源頭,它並不是我們心中無端地發起來的。在兆載永劫之前,有一位菩薩叫法藏菩薩(那個時候沒有極樂世界,也沒有阿彌陀佛,而我們都在六道裡邊 輪迴),這尊菩薩發願要成就極樂世界,目的是讓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所以,雖然我們今天說「我願意往生」,其實,是因為我們聽從了阿彌陀佛的呼喚,這是來自於彼岸的聲音,在我們心中有所震動,然後我們說願生極樂世界。為什麼我們沒說願生別的淨土呢?發不起那樣的心呢?因為別的佛沒有這樣的誓願,說「你稱念我的名號來往生」,往生別的佛的淨土,都需要有相當高的標準和條件,尤其是報土,非凡夫所能到達。而阿彌陀佛的淨土,雖然是報土,但卻是為了凡夫的往生而成就的淨土,他當初成佛之前的願望當中,就用四個字來呼喚我們說︰「欲生我國 !」「你要來往生我的淨土,你要生到我的國土來。」我們今生說願生極樂世界,這是被動的,是阿彌陀佛主動呼喚我們,要我們去往生。他不僅在誓願裡說「欲生我國」,接著在後面用四個字說明到達極樂世界的方法︰「乃至十念」,後面緊接著的結局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乃至十念的念佛不能往生的話,那我不成佛。」法藏菩薩成為阿彌陀佛,他成佛的目的就是為了我們的往生,不是為了別的。所以,我們所有眾生的往生,是法藏菩薩當初所考慮的,是法藏菩薩為我們慈悲設定的、是法藏菩薩要為我們完成的。他成佛就是為了這個事情,如果不能令我們往生,他成佛沒有意義,他會放棄成佛,不取正覺。

 

        所以,法藏菩薩成就正覺的目的就是要成就我們的往生。

 

        那麼,我們的往生在那裡呢?就在六字名號當中。所以,十方眾生的往生,但看六字名號,就已經足夠了。

 

        六字名號,以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十方眾生,必得往生」。善導大師在《觀經疏》這樣解釋「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

南無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
阿彌陀佛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歸命於阿彌陀佛,「歸命」就是把自己所有的一切歸投這尊佛,完全仰仗、倚賴這尊佛;「亦是發願迴向」,我們歸命這尊佛的目的就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於這樣歸命的眾生,「阿彌陀佛即是其行」,「阿彌陀佛」就是歸命眾生的修行,我們歸命的眾生,本身雖然是造罪的凡夫,雖然還是煩惱深重的業障凡夫,我們雖然沒有任何的修行,但是既然已經歸投於阿彌陀佛,那麼,阿彌陀佛就成為我們的修行,本來阿彌陀佛的修行就是為我們十方眾生而修的,他是為了十方每一個眾生而修行的,可是如果我們不歸命於這尊佛,他雖然為我們修行,可是我們不能得到,就隔開了。所以,「阿彌陀佛即是其行」,即是歸命於這尊佛的眾生的修行,成為我們的東西,成為我們的所有,成為我們的修行,就像上午師父所講︰淨土法門是不修行而有大修行。

 

        就像我們坐船一樣,我們雖然沒有力量游泳過海,但是,船的營運就是我們的營運,船的速度就是我們的速度,船的力量就是我們的力量,因為我們已經全身心坐在船上,全身心交 託在船上。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大願船來拯救我們出離生死苦海,我們歸命於這尊佛,阿彌陀佛兆載永劫的修行、所有的功德就成為我們的,所以「阿彌陀佛即是其行」。我們擁有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自然就如蕅益大師所講「善根福德同佛平等無異」。所以,善導大師做了個結論說︰「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因為這樣的緣故,必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一方面昭示法藏菩薩已經成為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同時也是宣佈十方眾生的往生,「必得往生」。所以,我們能不能往生,只要看這六個字就知道了,因為如果我們的往生沒有成就的話,不可能有這尊佛在世間出現,是不是?十方眾生有任何一個眾生的往生功德沒有成就,那麼這尊佛不可能宣誓成佛。當阿彌陀佛十劫之前宣誓成為阿彌陀佛的時候,就同時宣佈了十方眾生往生功德已經成就,所以叫「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也就是說︰眾生的往生和阿彌陀佛的正覺是一體的,是同時成就的。從我們今天來看,它是已經成就的事實,阿彌陀佛成佛了,這是個事實,同時,他也成就了我們的往生,這也是個事實。所以,信心是信什麼?是以這個客觀事實作為我們信的內涵,阿彌陀佛即然成就了我們的往生,在那裡?就是在六字名號裡;怎樣獲得?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信順不疑,願生淨土,稱念名號。淨土宗的信願行,來歷在那裡?就來自於這第十八願。「至心信樂」就是信;「欲生我國」就是願;「乃至十念」就是行。

 

        「乃至十念」的念佛是說︰以及其簡單容易的方法讓我們每一個眾生往生淨土。善導大師把「乃至十念」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念」就解釋為「聲」,不是解釋為「理念」、開悟的念,都不是,是解釋為一聲一聲的念佛,「十念」就是十聲,「乃至十念」解釋為「下至十聲」,「下至」相對於「上至」,也就是說,一旦遇到這個法門,一旦了解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我們就來專修念佛,不再改變,盡我們一生的時間,盡我們一生的力量,盡我們的所有來稱念它。

 

        如果到了臨終才遇到淨土法門,那就是臨終十念。如果臨終還沒遇到,到了中陰身的時候才聽到,那就是另外一個時段了。

 

        一般來講,就是我們平時遇到這個法門,就平時來念佛,就像《阿彌陀經》所說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後面有省略號,一直到臨命終時,這個就是專修念佛的要求。其實這也是我們每個人了解這個法門之後,內心的意志反映到外表,必然以這句名號作為我們的全部生命所在,一生都貫穿著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我煩惱這麼重,修行這麼差,怎麼有資格去往生呢?」

        稱念彌陀名號必然往生極樂世界,根本來源就來自於法藏菩薩的大悲願心,法藏菩薩成佛之前就設定好了這條道路,所以,「設我得佛」,他同時設定兩件事情,一方面設定「我法藏如果成佛的話」,同時設定眾生的往生。這兩件事情現在已經成為事實了,所以經典才說「彼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

 

        善導大師解釋說︰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阿彌陀佛現在已經成佛了,應當知道他因地所發的誓願決定不會虛假,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之所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是因為「本誓重願不虛」。「眾生」就是指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是指每一位眾生;「稱念」也不是說稱念的功夫怎麼樣、禪定的功夫如何、達到什麼程度,沒有 !就是「眾生稱念」,這個「稱念」就是「乃至十念」的稱念,也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意思。只要我們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必得往生,必然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因為這尊佛的誓願不虛假。

 

        所以,我們要把思想從自己這一方轉換過來,我們之所以認為不容易往生,是因為想到說「我煩惱這麼重,業障這麼重,根機這麼差,修行這麼差,像我這樣的人,怎麼有資格去往生呢?」豈不知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不是看我們的修行,也不是看我們清淨不清淨,也不是看我們有沒有功夫,是完全出於他的大慈悲心,他不是在選擇我們。所以我們這樣來看就錯了,跟阿彌陀佛的眼光不一樣,他不是看我們有多少修行、有沒有煩惱,他是主動的、從他的大慈悲心而出發的,憐憫我們這樣的眾生,如果看的話,是看什麼呢?他看到我們在三界火宅、六道苦海當中沈沒、苦惱,看到我們這樣煩惱的凡夫歷劫以來雖然諸佛出世,我們都沒有辦法解脫,我們遇到戒定慧的法門,沒有一個能夠修行出離,就像魚吐鉤一樣,咬一下就吐掉了,永遠沒有得到法門的利益,這樣,法藏菩薩才發起大慈悲心,「像這樣的眾生,他靠任何法門都修行不了,靠戒定慧無法得到解脫,我要為他發願,我要為他成就極樂世界,令他往生淨土。」由於這樣的悲願,阿彌陀佛才獲得了十方諸佛的稱揚,他才有資格稱為「諸佛中之王」,不然的話,怎麼叫「諸佛之王」呢?諸佛所遺留下來、沒有度脫的眾生,這尊阿彌陀佛以他的悲願和名號完全度脫。所以,他不是看我們的修行力量、清淨不清淨、善惡等等,他是憐憫我們沒有力量出離生死 輪迴,所以才發心救度我們。既然如此的話,就沒有任何的條件,他只有賦予,沒有索取,他只是平等無分別地救度我們,沒有任何條件。

 

        就好像我昨天打的比喻一樣,比如說這個島就要沈沒了,島上不是別的人,都是我們自己的親人,是我們的兒子、我們的孫子、我們的父母,我們有條件、有能力、有大船,我們駕著船來救他們,難道這個時候我們會提出某個條件嗎?我們不可能提出條件對不對?「因為你昨天偷了隔壁的一 隻雞,所以讓你淹死算了,不要上我的船 !」──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在三界的火宅、六道的苦海當中,法藏菩薩成為阿彌陀佛,駕著六字名號大願船來救度我們,而他看我們每個眾生,視如他的父母,又如他的獨子,所以,他從一種無限憐憫和慈悲心出發,來救度我們。

 

        我們在這裡往往說︰「像我這樣,夠不夠資格?能不能往生?」完全是我們凡夫的心跟佛的慈悲心中間隔開了,我們看佛沒那麼親切。如果我們知道是阿彌陀佛主動、慈悲救度我們,我們心裡邊就不會有這些概念了,就不會想「阿彌陀佛要不要我?救不救我?」就沒有這些理念了,也不會說「那我沒達到禪定怎麼辦?」這些都不是我們要考慮的,因為法藏菩薩當初的誓願說「乃至十念」,善導大師將「乃至十念」解釋為「一向念佛」,「你只要能夠一向念佛,剩下的事通通是我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至於說什麼時候往生、怎麼往生、怎麼迎接、往生以後如何,這個通通都不是我們要考慮的,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也不是我們考慮的,到極樂世界有種種的好處,難道是我們考慮的嗎?不是我們考慮的事情,都是法藏菩薩成佛要考慮的,那我們怎麼去往生,也是他要考慮的事情,他為了我們這樣的眾生才需要經過兆載永劫的修行。

 

阿彌陀佛的心是偏重於造罪的眾生

        甚至可以說,這「十方眾生」是什麼樣的眾生呢?「十方眾生」從廣泛的層次來講,廣大無邊,上到等覺菩薩,下到阿鼻種性,都包括在內。但如果僅是簡簡單單地來說「十方眾生」,我們心中會以為說「那可能是眾生裡邊有智慧、能修行的人」,其實恰恰不是這樣,十方眾生裡邊,阿彌陀佛的心是偏重於造罪的眾生,是偏重於沒有修行的眾生。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才這樣說︰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
是以勸歸淨土,
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善導大師說︰如同一個人,他沒在水裡,要淹死了,這樣的人才急切地需要人家趕快把他救起來,如果是岸上的人,他已經安樂自在了,不需要人家救他了,他很自在。因為這個緣故,諸佛大悲於苦者,諸佛慈悲,特別憐憫罪苦的眾生,「心偏愍念常沒眾生」,「常沒眾生」就是在六道裡面頭出頭沒,沉淪於六道,所以對這樣的眾生講淨土法門,勸歸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在誓願裡講「十方眾生」,何以知道他特別偏重於罪苦眾生呢?因為後面有八個字,「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如果從字面來講,如果造了五逆和謗法罪的眾生排除在外,不再救度,當然,這一點等會兒再解釋。這八個字對「十方眾生」作了一個說明,「只要你不造五逆謗法重罪就可以了」,如果從文字來講,不是這樣的嗎?

 

       話講回來,那是一個低下的眾生,如果是阿羅漢,不可能對他講這八個字,阿羅漢都是聖者,怎麼會講「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呢?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是能夠持守五戒十善的眾生,也不會講這幾個字;恰恰是可能造五逆謗法罪的人,才跟他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也就是說「十方眾生」裡邊可能連五逆謗法罪都能造得出來,但這兩種罪是極重之罪,就把這兩種極端的罪排除在外,剩下的,通通沒有任何障礙。可知,這十方眾生當中,阿彌陀佛所憐憫的,就是造罪眾生,是不是這樣?不然的話,為什麼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呢?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救度的眾生,並不是那個很有智慧、很能修行的人,以他為標準。當然,連造罪眾生都救度得起來,那麼有智慧、有修行的人毫無疑問也都救度得出來。

 

        就譬如說一個醫生,能夠治最病重的人,得小病的也能救得起來。

 

        再比如說,這是一個懸崖,下面是五公引深的深谷,有人掉下去了,有的人在五公引的地方,有的人在四公引,有的人在三公引、兩公引、一公引,如果我們要把深谷中的眾生都救上來,我們在上面要放一個吊籃下去,請問這個吊籃繩子的長度至少需要多少米?如果繩子只有四公引的話,那下面落在五公引的眾生豈不是沒有希望了?如果吊籃繩子有五公引,能直達谷底的話,豈不是所有的眾生都能救度上來?對不對?

 

        法藏菩薩要救度十方眾生,他的願力就必須沈入到地獄之底,他才可以把所有眾生都救度起來。

 

        我們就好像落入三界六道、甚至地獄之底的眾生,所以在《無量壽經》裡說︰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阿鼻苦眾生。

 

        是以阿鼻的苦眾生作為法藏菩薩心中第一個愍念的對象,以他作為發願救度的第一個目標,願力如果達到把他都能救度起來,那麼,所有眾生毫無疑問都能救度起來。法藏菩薩大悲心的法水──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他第一個所要滋潤的,就是谷底的眾生。法藏菩薩慈悲心所要憐憫的、第一個所要關愛的對象,就是造作五逆謗法重罪的眾生,要去救度他。

 

        所以,我們切不可因為自己有煩惱、罪業,說︰「我可能不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恰恰相反,正因為我們有煩惱罪業,我們才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這就是這個法門的特別含義。

 

        比如說你是個近視眼,你才是賣近視眼鏡的人的對象,你不是近視眼,誰賣近視眼鏡給你呀?你就是他的顧客嘛;如果我們腿上有生理殘障的話,我們才是賣輪椅的人的對象;我們是個病患,我們才是醫生的對象,健康的人不成為醫生的對象。

 

        正因為我們是造罪的凡夫,煩惱深重,我們才成為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不然,阿彌陀佛沒有必要為我們發願了。

 

        所以,阿彌陀佛是以這樣的眾生作為他首先慈悲救度的對象,然後統攝一切凡夫眾生。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善導大師根據《觀經》下下品──《觀經》下下品是一個造作五逆罪的眾生,造作了殺父、殺母的罪過,他臨終的時候,遇到別人給他講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念了十句,當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看,這個怎麼可以思議?簡直是無法想像的慈悲、無法想像的度眾生的神力,不可思議。

 

        所以,這兩部經從字面上就產生矛盾了,《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說五逆謗法除而不救,可是《觀經》五逆眾生念佛往生了,那麼,怎麼會通呢?

 

        善導大師解釋說︰這是有抑止的含義。怎麼解釋呢?因為這兩種罪是極端的罪業,如果這兩種極端的罪業也不遮止他,那麼眾生可能造了這兩種重罪,沒有機會學到佛法,直接就墮入地獄了,所以,在沒造五逆謗法罪之前,告誡說︰「唉,你不能造 !你要造了,不能得到救度。」但是《觀經》就不一樣,《觀經》下下品的眾生是已經造了五逆罪了,他已經造過了,所以,善導大師說,阿彌陀佛慈悲,不可能把他放棄而任他流轉,還要大悲攝取,那麼,他念佛,也能夠往生。

 

        未造之前,方便抑止說「唉,不可造!」已造之後,則還要慈悲攝取,「還要救你,只要你回心念佛。」

 

        謗法也一樣。謗法之罪如果沒造之前,也一樣說「不能造!」萬一造了,如果你回心的話,還有救度你。

 

        所以,善導大師才說︰「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即使誹謗佛法,那麼你回心了,「哎呀,我錯了,我以前講沒有佛菩薩,沒有因果報應,我誹謗佛法,現在我知道錯了,回心念佛。」那通通可以往生西方。

 

        以此來講,十方眾生當中反而是以造罪的凡夫作為阿彌陀佛主要救度的對象,所以淨土宗有八個字︰「本為凡夫,兼為聖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想。淨土宗所攝受的根機,本來是為了凡夫,附帶地為了聖人。聖人,比如阿羅漢,他也要往生極樂世界,菩薩也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他要到那裡成佛啊,像《華嚴經》裡邊的大菩薩,都要去成佛,像《無量壽經》裡邊十方世界的菩薩都來到阿彌陀佛的世界。但是這些聖者畢竟已經出離三界了,已經不再六道 輪迴了,他們是阿彌陀佛附帶救度的對象。阿彌陀佛主要救度的對象是凡夫,「本為凡夫」。既然是凡夫,都是造罪、造業,都是心不清淨,都是三界輪轉。凡夫眾生當中,有能修行、有不能修行的,可是,做為阿彌陀佛的悲願來講,他是以常沒眾生、苦惱眾生作為根本慈悲救度的對象。

 

        這樣來講,我們每個眾生就沒有理由說「因為我是一個凡夫,因為我有苦惱,有罪障,可能我不能得到佛的救度吧。」這樣的認識就錯誤了。恰恰因為我們是罪障的凡夫,才特別蒙受阿彌陀佛的救度。

 

        我們怎樣獲得彌陀的救度?還是稱念彌陀的名號。你不要「哦,我是造罪凡夫,阿彌陀佛要特別救度我」,阿彌陀佛不是因為我們造罪才救度我們,是因為我們受苦惱才要救度我們。救度我們的方法就是用六字名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道路。

 

        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唯一的道路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是唯一的法門,唯一性的。

 

淨土三部經都是告訴我們︰專念彌陀名號往生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領會佛意,來總結淨土三部經,在《觀經疏》裡這樣說︰「《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四十八願只說了一件事情,就是我們專念彌陀名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然後又說︰「《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因為《觀經》有三福九品,《觀經》的意趣,如果不是善導大師的解釋,我們是很難理解的,善導大師所解釋的《觀經》跟當時很多人解釋得不一樣,當時很多人解釋的《觀經》都偏離了,以為《觀經》的宗旨是講觀佛,十三定觀,要如何觀想。善導大師說不是這樣,《觀經》的宗旨在於稱念彌陀名號,不在於觀想。《觀經》定善是修十三定觀,散善是三福淨業,定善也好,散善也好,雖然有這麼多的文句,目的在那裡呢?「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結論還是在於稱念彌陀名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要詳細了解《觀經》才能把握它的宗旨。善導大師的結論就是如此。

 

        大師又說︰「《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阿彌陀經》所講的更是明顯,除了稱念名號之外,所有一切修行屬於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那麼,只有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專修專念,必然往生淨土。

 

        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淨土三部經都是告訴我們︰專念彌陀名號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來到世間的出世本懷和目的──告訴我們淨土法門,而以此獲得了十方諸佛異口同聲的 讚歎,念佛人也獲得十方諸佛的護念。

 

        總之,淨土法門的根源,來自阿彌陀佛的慈悲,不是在我們這個地方去討論「我能往生不能往生」,這個是戲論,毫無意義。能往生不能往生看誰?能往生不能往生但看阿彌陀佛 !看他有沒有成佛。

 

        當然,也看我們,看我們是不是信得過,是不是專念彌陀名號。

 

專、雜的界限

        這一番的說明,可能跟我們原來聽到的、跟我們心中原來所認識的有比較大的反差,大家一定多少都有些疑問。有疑問的話,我們一條條把它分開。上午有居士問道︰「淨土法門除了談信願行之外,其他都是雜行……」有必要解釋一下專、雜的界限。

 

        所謂雜行,是指心中以為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往生還不定,需要夾雜其他的功德才能往生,這樣再去做種種修行方法,這樣稱為雜行。

 

        如果沒有這樣的理念的話,孝養父母、讀誦一切大乘經典,都不成為雜行。比如說我知道念佛往生是一定的,專靠阿彌陀佛百分之百往生,我做為人,做為佛弟子,應當孝養父母,這是每個人應當做的,談不上雜行。就像人要吃飯一樣,哪有做人不要吃飯的;出門要把衣服穿得整整齊齊,等等,這些怎麼跟雜行扯得上關係呢?做人的禮儀就是如此,孝養父母是應當做的,這不成為雜行。

 

        比如讀誦經典,善導大師教導我們說,要讀誦,就專讀淨土三部經,因為淨土三部經「文文句句說西方」,每一文、每一句說的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和我們眾生的往生方法,這樣我們一看,就跟自己的心很相應,「哎呀,去那個地方 !」如果不是這樣,比如說以讀誦《金剛經》作為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那就稱為雜行,因為《金剛經》跟往生極樂世界沒有關係的,沒有一句話說到極樂世界,也沒有一句話說到怎麼去往生,我們既然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當然就以淨土三部經作為我們的指導。

 

        就好像我們要到北京,那就要查閱到北京的地圖,是不是?我們不會翻查到南京的地圖──反了。

 

        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三部經就好像地圖一樣,告訴我們道路、方向、目標,就要翻查它。

 

        當然了,我把北京的地圖查好了,南京的地圖我也想看一看,那就不稱為雜。就好像我們讀《金剛經》,淨土三部經的宗旨我了解了,專念彌陀名號得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心中定下來的事情,我要去度化眾生,也想了解了解《金剛經》所講的空性是怎麼回事情,這樣來讀誦,就不稱為雜行。

 

讀《地藏經》

        讀《地藏經》也是一樣的,我想看看地獄的果報是多麼嚴重,這樣可以勸化別人,讓他相信因果報應的真實不虛,讓他發起恐懼心、厭離心,來往生西方淨土。這樣來讀《地藏經》不算雜行。

 

        如果以為「光念佛怎麼能往生?不讀讀《地藏經》怎麼行?」有人講︰「你光念佛,到臨終的時候如果沒讀《地藏經》,到臨死的時候鬼王來拉你,鬼王拉你的話,你不能去往生的。所以要先讀《地藏經》把大小鬼王打發了,臨走的時候才沒有障礙。」我是聽人家這樣告訴我的。有很多居士講的話我們聽起來覺得……從那裡來的這些觀點?想都想不出來的,想像力都沒這麼豐富。念阿彌陀佛,臨走的時候鬼王來拉?念《地藏經》鬼王才不拉?哪有這個道理呢?

 

        我們念佛的人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都在阿彌陀佛的大光明保護當中,我們念佛的時候,自然而然有二十五位大菩薩來保護我們,《十往生經》說︰「念佛之人有二十五位菩薩如影隨形保護此人。」像影子一樣跟在我們後面保護我們。二十五位菩薩裡面就有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親自來保護了,還有鬼王不讓我們去往生?怎麼可能的事情?這是不存在的事情。《阿彌陀經》講︰念佛之人,十方諸佛都來護念他。十方諸佛都來護念他,鬼王還能來障礙我們嗎?這是不存在的事情。

 

        (「我們階段性地讀《地藏經》,比如說這段時間家人身體不好,別人勸我們誦誦《地藏經》,對家人有益,從這個角度和目的讀誦《地藏經》,而不是為了往生淨土而讀《地藏經》,這樣是不是就不算雜行?」)

 

        雖然不算雜行,但是是不了解淨土宗,也不了解《地藏經》、不了解阿彌陀佛。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要消業障,不需要再讀《地藏經》。在《觀經》下品上生有這麼一個比較︰這個人是十惡眾生,臨終的時候跟他講大乘十二部經典首題名字,結果滅罪一千劫,滅了一千劫的極重惡業,但是還不足以讓他了生脫死、轉凡成聖、超越淨土,這時候,「智者 復教合掌叉手稱 『南無阿彌陀佛』」,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眾生因為念佛的緣故,當下滅除了五十億劫生死重罪。你看,讀誦十二部經題滅罪一千劫,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滅罪五十億劫,如果要滅罪,應當是讀經還是來念佛呢?

 

        (「應當念佛。」)

 

        應當念佛。所以,如果家人病重、業障大,那還是念佛,不是讀《地藏經》,所有一切不如這句名號。

 

        比如說一個人現在餓得要死了,要解決他的問題,你是直接拿個蘋果給他,還是搬一大摞栽蘋果的書?哪個效果大?

 

        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果地法門」,六字名號已經包含了一切功德,其他所有的經是個過程,還是在修行的路上,還沒有達到果地。就拿這個比喻來講,阿彌陀佛就是現成的蘋果,別的經典是種蘋果的書,一大摞種蘋果的書也不抵這一個蘋果管用啊,他馬上要死了,來不及了,所以趕快把蘋果給他。

 

        所以在《觀經》下品上生當中,他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下阿彌陀佛就來了,應聲來現,應他念佛的聲音就顯現出來迎接他,讚歎他說︰「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因為你念了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所有的罪都消滅了,我來迎接你。」

 

        善導大師就在這裡提了一個問題,這個人在生前遇到兩個法門,一個是聽到大乘十二部經題,第二個就是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阿彌陀佛讚歎他的時候,不說「善男子,以你聞經加念佛的緣故,滅罪、我來迎接你」?為什麼不這樣說呢?為什麼不提聞經的事情呢?就單單講念佛呢?善導大師解釋說︰這個人到臨終了,時間來不及了,地獄就在腳下了,其他的法門都是雜散之業,來不及救度他了,只有這句名號當下能救得了他。所以阿彌陀佛只 讚歎他念佛,別的都「緩不及急」了,就好像杯水車薪,來不及了。一大車的火,搞一杯水,滅不了。我們這麼多罪業,除了六字名號,誰能救我們?救不了的。所以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道理在這個地方。

  

      《普門品》說︰如果有人盡形壽供養六十二億菩薩,所得福德甚多,不如於一時頃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跟受持六十二億菩薩名號的功德平等無二。我們就知道︰觀世音菩薩功德很大,所以他超越其他菩薩。

 

        《地藏十輪經》為了顯示地藏菩薩的優勝超越,這樣說︰如果有人一大劫念誦觀世音菩薩名號,滅罪甚多,但不如一頓飯時間念誦地藏王菩薩名號。

 

        《群疑論》裡面說︰如果一個人一百劫之間誦念地藏王菩薩名號,不如短暫時間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那怎麼能比呢?這個無法相比的了。地藏王菩薩畢竟是因地,菩薩跟佛相差太遠,何況佛裡面,阿彌陀佛是諸佛中的王,不是一般的佛,所以是無法比較的。

 

        再打個比喻說,在古代,知縣只能赦免小罪,「好,問題不大,打五十板,放了你。」但是如果這個人都犯了大罪,知縣就無權赦免了,必須到知府,知府赦免不了的,必須還到上面,上面赦免不了的,皇帝大赦的時候,「我今天登基了,犯死罪的人通通大赦。」皇帝就有這個威權,對不對?這個比喻未必恰當,但是可以幫你理解。

 

        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其他的佛菩薩就好像知府、知縣大人,沒有那個決定性的威權,不能赦免一切的罪。而這六字名號的功德可以赦免一切的罪,可以救贖一切的罪。不是說靠威權--當然皇帝靠威權,也是靠他的恩寵。這六字名號是靠它的功德和威神。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