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法然上人全集》第480頁)

凡夫出離之要道,
無如淨土一門、念佛一行。

 

       這一篇法語,我第一次讀的時候,非常的感動。學佛法,讀教理也好,研究教文法語也好,因為我們凡夫的心,也不可能天天感動了。主要是把祖師所講的義理落實在心中,感動是聞法時的一種心態,落實在我們的行動當中,自己這樣去念佛,這樣就好,就決定往生了。所以,現在再重新看一遍,已經覺得說:「哎呀!這個道理很明朗了嘛,很清楚了嘛。」就不像當初那樣很鮮明的感覺了,這個是很自然的。可能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

 

       也有人老是跟我講:「師父啊,你要天天給我講讓我感動的話。」

 

       我說:「這個可能有困難。第一,我也說不出天天令你感動的話。第二,你也不可能天天感動。」主要還是念佛,很踏實的。

 

       慧淨法師講得很簡單。我又想到剛才講的慧淨法師寫的那封信,淨土宗是「易為標準」,容易的「易」為標準。易,則是;不易,則非。容易,這個就是;不容易,那就不是。

 

       如果一個人要天天感動,那個不太容易。哪裡有那麼多感動呢?凡夫的心嘛,凡夫的心像什麼?像大石頭一樣(你說這個琴弦吧,是很微妙的,指頭輕輕碰一下,它就能發出微妙的聲音),大山的石頭,你拿一個什麼東西轟它一下,它都沒反應。我們的心是很遲鈍的,即使以六字名號的重磅炸彈來轟擊它,它都沒有感覺,「哎呀!南無阿彌陀佛,很平淡嘛!」但是,就是這樣很平淡的念佛,決定能往生。這才是我們的依靠。

 

       感動也是一個人的個性問題了,有的人的個性是比較感性化,他聽到什麼,眼淚就掉下來了,講的話也很感人、很感動;有的人就比較理智一些,或者說這方面遲鈍一些。但是,切莫以此為標準,大家在一起聽法,看到說:「某某人,你看,他都感動得哭得像個淚人一樣,我都沒有像他那麼感動,大概他能往生決定,我可能不定……」以眼淚的多少而判斷往生品位的高低,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是以念佛。念佛就好。

 

       「凡夫出離之要道,無如淨土一門、念佛一行」:這些話都很乾脆,像利刀一樣。若論凡夫出離的要道,只有淨土一門。雖然有八萬四千門,但是,其他的門無法相比,只有淨土這一門打開,其他門都關閉;淨土門之內,有念佛之行、有諸行(定散之行),淨土一門選擇念佛之行。所以,光是這一句話,就給我們凡夫的出離要道點得很清楚,從八萬四千門中,選出淨土一門;淨土門中有諸行、有念佛,選擇念佛一行,「正定之業」。為什麼這樣講呢?

謂其機,
則十惡、五逆、四重、謗法、
闡提、破戒、破見等罪人;

 

       這七種罪人,簡直是佛法裏邊都提不起來的。我們看到這些名詞都是負面的名詞。什麼樣的罪人呢?若論淨土法門的機,「淨土一門」、「念佛一行」,它的機是什麼樣?「十惡」,十惡不攝;「五逆」,大逆,逆罪是直墮地獄的罪;「四重」,犯四重根本大罪;「謗法」,誹謗佛法,誹謗佛法是一切罪當中最重的罪,謗佛謗法,像這樣的眾生,有什麼法門可以救呢?這樣的眾生,這種根機,都是被其他法門拋棄在外面的。而淨土門所收攝的,都是這些垃圾,都是這些最破敗的根機。「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人」,「闡提」是斷除諸善根的人,世法、佛法兩種善根通通沒有;「破戒」大家都知道了;「破見」,破見比破戒罪過還重大,「破見」就是他的見解上完全錯誤了,這樣的人,是無法救的。所以佛講「破戒之人仍可救,破見之人無法救」,因為他落在邪見當中。但是,以淨土門來講,這樣的眾生,只有靠南無阿彌陀佛,這最後的一道法門、萬能的妙藥,所以講,歸依三寶,佛寶、法寶和僧寶。這六字名號,真正的是法寶,這一法──你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可以離苦得樂,這叫法寶。其他的法寶也是法寶,但是我們拿起來不能用,我們用起來不流暢、不自然。

 

       我小的時候看連環畫、動畫片,聽講故事,某某人出去跟妖怪打仗,使用一個法寶,比如一根繩子,這根繩子往外一放,「嘩!」捲起來,把妖怪就捆住了。所以當時就很想要這麼一件法寶。

 

       現在這個法寶給我們要到了,就是六字名號。一切的魔緣、業障、罪過,你只要把這句佛號一放出去,馬上就把它捆住。

論其行,則是十聲一聲,
任何嬰兒,亦可稱之;
言其信,則又一念十念,
任何愚者,亦可發之。

 

       下面講這樣的機怎麼行持呢?「十聲一聲」,連任何嬰兒都可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比這更簡單了。

 

       若論信心,「言其信」,是「一念十念」。什麼叫信「一念十念」的信?就是信經中說「乃至一念」、「乃至十念」,稱名必得往生。信這一點。

 

       「任何愚者,亦可發之」:你再愚癡的人,你也可以發得這樣的信心。

 

       這句話有必要解釋了。因為《阿彌陀經》講「難信之法」,這裏說任何愚者亦可發之,豈不是很容易相信嗎?這個是所謂的「會者不難,難者不會」了。所謂「難信之法」,是眾生你不相信,才叫難信。其實沒有什麼難信的,你相信了就相信了,是不是這個道理?難信有什麼難信的呢?告訴你這樣,你相信就相信了,你不願意相信嘛!那才叫難信。

 

       上次,有蓮友到我們精舍去,問了很多問題,說:「我怎麼信不來啊?我怎麼好像還沒有安心、沒有信哪?」汪居士在旁邊就講了一句話,我覺得她還是很不錯。她說:「這個人真有意思,你自己不想信,還問人家怎麼信,你信就信了嘛!還怎麼信?這個要怎麼信啊?」這是很實實在在的話。阿彌陀佛說「念佛必往生」,你信就信了,還問人家怎麼信,這誰能告訴你呢?

 

       「任何愚者,亦可發之」,不是因為他學問高,才可以相信這個法門;也不是因為他愚癡卑賤,就不能相信說「一念、十念就能往生」。只要仰投阿彌陀佛的誓願,任何人都可以發得這樣的信心,很簡單。

 

       「本願原為十方眾生之故,任何機皆不漏,任何人皆不捨」:阿彌陀佛所發的誓願,本來是為了十方眾生之故,所以,任何根機都不遺漏,任何人都不捨棄。所以,慧淨法師也講:「彌陀救度,隨時存在;眾生往生,隨時有希望。」就是這樣子。不管什麼樣的人,都有這樣的希望,都可以往生淨土。所以,不管罪業怎麼樣。下面講「十方眾生」是什麼樣的眾生呢?

十方眾生中,
有智無智,有罪無罪,
凡夫聖人,持戒破戒,
若男若女,若老若少,
乃至三寶滅盡時之機,
皆包含也。

 

       十方眾生裏邊包括哪些?有智慧、無智慧,有罪障、無罪障,是凡夫、是聖人,能持戒、還是破戒,若男若女,若老若少,總之一切眾生,乃至到三寶滅盡時候的眾生,通通包含無遺漏。我們沒有一個說不能被十方眾生包含的。

 

       為什麼要解釋這一點呢?往往我們會覺得說,「十方眾生裏邊,是有智慧的人,是沒有罪障的,是聖人,是持戒者,是精進勇猛修持者」,這樣,我們會自己把自己排除在外,「十方眾生」是通通包括在內的,沒有一個遺漏在外的。

但遇本願,
得聞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
若不生者之誓故,
阿彌陀佛以遍照光明,攝取不捨。

 

       「十方眾生」,不管男女老少,有智無智,只要遇到彌陀本願──念佛法門,得聞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願生西方淨土。

 

       「若不生者之誓故」:什麼叫「若不生者之誓」呢?就是第十八願所說的,「十方眾生,稱念我的名號,願生我的淨土,若不能往生的話,則我不成佛」,這是法藏菩薩所賭誓,發了這樣的誓言,修行成就之後,才成為阿彌陀佛,所以講「若不生者之誓故」。

 

       「阿彌陀佛以遍照光明,攝取不捨」:因中說「念佛的眾生,如果不往生,我不成佛」;果上成為南無阿彌陀佛,他的光明還照因地所發的誓願,還要攝取因地所誓願救度的念佛眾生。所以,為什麼光明只是攝取念佛的眾生呢?因為這是他因地所發的願,是要救度念佛的眾生,果地的光明,還攝取念佛的人。所以,這就因果相順了。

 

       善導大師解釋說:「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為什麼只有念佛的人蒙受阿彌陀佛光明的攝取,因為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他的本願是救度念佛的人,所以,果上的光明攝取稱念彌陀名號的人。

 

       就好像建一個電視臺(宗章師是在電視臺工作了),在電視臺沒建好之前,你有一個預案,發射哪些頻率的波段。你這些波段,對外發射,然後觀眾就收你這些波段。電視臺建成之後,波段定下來,當然只能是那些和你波段相應的電視,圖像才能傳輸過去,不可能改變的。

 

       南無阿彌陀佛在他因地法藏菩薩發願的時候,就是以六字名號的波段跟我們十方眾生感應道交。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跟極樂世界(就好比電視臺)的波段就完全相應了,跟阿彌陀佛的心──佛心就是一個大的發射塔,普遍地向十方世界放出無量的光明──光就是波了,波的震動。我們稱念六字名號,跟佛心、跟六字名號的波段就相應了,這樣就很清晰。所以,極樂景象就完全在我們心中顯現。這個叫做「親緣」、「近緣」和「增上緣」。

 

       如果我們不念佛,或者我們雖然念佛,但是雜行雜修,這樣雖然也有景象,就像電視機一樣的,但是,是有抖動的、有花紋的、不清楚的,你對得不是很準;如果不念佛,根本就對不上了。本來是中央電視臺,結果你收到貴州台去了,那就看不到中央台了。你念藥師佛,就對到藥師佛那裏去了。所以,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道理如此。

 

       現代人應該比較容易懂得這一點,因為現代科學時刻在為我們淨土宗作證明,為佛法作證明,尤其為阿彌陀佛的誓願作證明。

 

       「罪重障深,心昏識寡,更應仰佛本願」:雖然說光明遍照、攝取不捨,不論有智無智,有罪無罪,只要念佛,都攝取不捨。但是,就我們這樣的眾生來講,更要念佛。因為有智者、無罪者,他們可以修別的法門,未必要念佛;而對我們這樣業障深重的人,「心昏識寡」,我們心昏暗、不明朗,我們的智慧淺短、淺薄,叫「心昏識寡」,沒有智慧。這樣的眾生更要仰佛本願。

其故者:
彌陀本誓者:
本為凡夫,非為聖人也,
應仰!應信!

 

       「彌陀本誓,本為凡夫,非為聖人」:本來是有一句話,叫「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什麼叫「本為凡夫,兼為聖人」呢?本來是為了救度凡夫的,附帶地聖人也要去往生,叫「兼為聖人」。這裏又講「本為凡夫,非為聖人」,什麼意思呢?這是從阿彌陀佛發願的本心來講,因為聖人他有辦法自己出離三界六道輪迴,用不著阿彌陀佛為他特別發願。阿彌陀佛發願救度的對象,是被十方諸佛所遺漏、被十方淨土所不容受,是這樣的造罪凡夫。所以講「本為凡夫,非為聖人」。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