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淨土宗概論講記》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淨土宗概論講記》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三、《安樂集》二卷

       這部著作也是按四大科來解釋的:一、簡介,二、主旨,三、內容組成,四、貢獻及影響。

 

       《安樂集》,唐道綽大師著,全二卷,共十二大門,內容為綜述《觀經》要義,廣集諸經論釋,勸生安樂。

 

       書名是《安樂集》,作者是唐代的道綽大師。這個書名比較特別,所以就這個書名把內容作簡單的介紹。「安樂」,極樂世界又叫安樂世界,「集」是抄集在一起,從書名就可以看出,它是勸生安樂的。

 

       「共十二大門,內容為綜述《觀經》要義」,綜合地演述《觀經》的主要義理。同時,道綽大師引用了大概六十多部經典,來說明、展開《觀經》的要義,所謂「廣集諸經論釋」。其目的是「勸生安樂」。這是它大致的內容,從這部書的名稱也可以知道。

 

       《往生論註》是註解《往生論》的;《安樂集》有它的目標,道綽大師把所有相關的經文集中在一起來說明。《往生論註》是針對《往生論》的,《安樂集》主要是針對《觀經》。道綽大師一生講《觀經》兩百多遍,對《觀經》有特別的心得。

 

       本集主旨在「約時被(pī)機,勸歸淨土」,就末法之時、造罪之機,而勸導必須信受彌陀救度、求生彌陀淨土。

 

       「本集主旨在『約時被機,勸歸淨土』」,就時代以及造罪眾生的根機,來勸歸淨土。那麼,不管是《往生論》還是《往生論註》,不都勸歸淨土嗎?《願生偈》(《往生論》)說「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這不是很明顯嗎?為什麼這裡也講勸歸淨土呢?這是因為《安樂集》有它特別殊勝之處。比如,龍樹菩薩是就難行、易行比較來勸;曇鸞大師更進一步,是就修道的環境、因緣來說明。道綽大師更就末法的時代,契合這個時代眾生的根機,所以說「約時被機,勸歸淨土」,更加具有緊迫性。他不是泛泛地勸,而是「就末法之時、造罪之機,而勸導必須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

 

       本集對淨土門建設的重大貢獻,在於聖淨二門之教判。

 

       此教判順時契機地指出,末法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顯明淨土教善契時機的優越性、當機興起的必然性、未來常盛的永續性,而成為淨土門開宗立教之先聲。

 

       「順時契機」始終是道綽大師《安樂集》的一個著眼點。曇鸞大師已經流露出這樣的意思,說「五濁之世,於無佛時」;到了道綽大師的時代,在佛教界普遍流行著末法的意識,所以他特別強調「順時契機」。修行佛法,如果不契時機,就難修難入,難得其益;如果順時契機,就很方便,易修易證。

 

       為什麼說淨土教有優越性呢?因為「善契時機」。站在判教這個立場上,判教不是純粹從教法的高下來判的,而是直接從時代和眾生根機來判的,是從「機」的立場出發的。從這個角度來判,方便我們抉擇教法,有善契時機的優越性。

 

       「當機興起」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在道綽大師的時代,末法憂患意識增強;進入末法時代,「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當機興起」是必然的,必然要興起淨土教門。

 

       「未來常盛」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萬年後法滅,「特留此經」。就像春天萬樹皆綠,青松和一般的樹看上去差別不大;秋風一起,萬木凋零,冬天大雪一壓,唯有青松昂然挺立。越到秋冬,就越能顯示青松的獨然挺拔;越到末法,就越能顯示淨土這個法門昂然獨立,好像一樹獨青。這一點,到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就看得很清晰了。「未來常盛」,從道綽大師的時代到現在有一千幾百年了,淨土門還保持著鮮明的活力。

 

       「成為淨土門開宗立教之先聲」,「先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的聲音已經透露出來,更進一步了,在曇鸞大師的基礎之上,這個教門、教判已經非常清晰了,已經顯示出淨土門的幾個特點;只是沒有完整地顯現出來。這裡用了「開宗立教」這幾個字,因為淨土宗的教判、教門主要是依道綽大師的聖淨二門判,這個教判就容易引導出開宗。

 

       至於淨土門的內容,正是承續龍樹菩薩以來「本願稱名,往生成佛」之根本義。

 

       到了善導大師,他的思想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往生成佛」和「凡夫入報」意思是一樣,到了報土就速疾成佛。不過,在善導大師之前還沒有人用到這樣的名相,所以我們在這裡也就沒有把「凡夫入報」四個字放進去,而是用了「往生成佛」這個詞。

 

四、《觀經疏》四卷

       所謂「相承論釋」,相承的祖師有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下面就介紹善導大師的著作。

 

       善導大師留世的著作共有五部九卷。其中《觀經疏》一部四卷,為建立淨土門根本教理之作,稱為「本疏」,也稱「解義分」,屬於教門。其餘四部五卷,即《觀念法門》一卷、《法事讚》二卷、《往生禮讚》一卷、《般舟讚》一卷,皆附屬於「本疏」,確立淨土門的行業規範,稱為「具疏」或「行儀分」,屬於行門。亦即「本疏」述教相之安心,「具疏」述實踐之行儀,二者一體,相輔相成。由茲,教門、行門畢備,安心、起行無缺,淨土一宗確然建立。

 

       在五部九卷中,《觀經疏》的地位是最重要的。所謂「本疏」就是根本的。「解義分」就是解釋淨土門的教義。

 

       「具疏」是「本疏」所具備的,也是附屬於「本疏」的。「本」是根本。「具」是具體的意思。

 

       前面幾位祖師的著作相對比較單一。到了善導大師就不一樣了,展開得非常廣闊,教門行門、安心起行都具足了;尤其是在行門建設方面有四部著作,都很具體,輔助教門的本疏《觀經疏》,這樣就顯示出一個非常完整的系統。

 

       我們看下面這張表。善導大師建立淨土宗,從他的教理、著作來講,是很清晰的。

 

       五部九卷分「教門」和「行門」。

 

       教門是「本疏」,有《玄義分》一卷和《文義分》,這兩者是對比性的。「玄義」和「文義」相對應,「玄義」就是在講解《觀經》經文之前說的,「文義」就是依文釋義。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是經文的三分。解釋序分的就是《序分義》;解釋正宗分的是《定善義》,有十三定觀;九品和流通分屬於《散善義》。總之,是依照經文的文句解釋它的義理,所以叫《文義分》。《玄義分》是還沒有引用經文解釋義理,還沒有到依文釋義的時候。

 

       四卷,如果大分為兩分,就是《玄義分》和《文義分》;如果分為四分,就是這四卷。

 

       行門是「具疏」,有「觀行」和「行儀」。觀行指《觀念法門》。《觀念法門》這本書,在四種行儀當中相對更加理論化一些,它特別提到念佛五種增上緣的利益,屬於「別時行法」。所謂「別時行法」,就是特別用一段時間來修行的法則。《法事讚》是「臨時行法」。「尋常行法」就是平常性的,天天可以這樣做的;「臨時行法」是臨時有需要才做的;「別時行法」是要特別找一段時間來做的。

 

       對比五種正行,《觀經疏》主要在說稱名正定業,《法事讚》屬於讀誦正行,《觀念法門》屬於觀察正行,《往生禮讚》屬於禮拜正行,《般舟讚》屬於讚歎供養正行。見下圖:

 

       「對比五種正行,《觀經疏》主要在說稱名正定業」,建立「稱名正定業」的理論;同時也是在表達五種正行,這樣比對、劃分,來說明哪一種行屬於「稱名正定業」,而統攝其他幾部具疏。

 

       對於這些,大家對照《觀經疏》原文看會更加清晰。這和前面兩張表說的是一回事。

 

       下面來介紹《觀經疏》。這幾段介紹它的書名、作者、地位、體裁、卷數、名稱和影響。

 

簡介

       《觀經疏》,唐善導大師著,為淨土宗開宗立教之根本教典。本疏為詳細解釋《觀經》之書,總四卷,一般稱為《觀經四帖疏》,具名《觀無量壽佛經疏》,也稱為《楷定疏》《證定疏》,又有稱為《觀經義》《觀經要義》《觀經義疏》等。由其名稱之多,可窺知此疏被引用之廣與尊崇之高。

 

       「《觀經疏》,唐善導大師著,為淨土宗開宗立教之根本教典」,它在本宗裡的地位是最高、最受崇尚的。「本疏為詳細解釋《觀經》之書」,這是它的體裁。「總四卷,一般稱為《觀經四帖疏》,具名《觀無量壽佛經疏》」,「具名」就是全稱。

 

       「由其名稱之多,可窺知此疏被引用之廣與尊崇之高」,名稱列有七個,也簡稱為《四帖疏》或《觀經疏》,這樣加起來就有九個。

 

       《觀經疏》為總稱,其四卷各名為《觀經玄義分卷第一》《觀經序分義卷第二》《觀經正宗分定善義卷第三》《觀經正宗分散善義卷第四》,簡稱《玄義分》《序分義》《定善義》《散善義》。

 

       學淨土法門對這些要清楚,比如,講到《定善義》馬上要知道是在說什麼、出處、是誰的著作、是解釋什麼的。有時候也會分開來講,引用的時候會說「這是《玄義分》的內容」「這是《序分義》的內容」,或者「這是《定善義》《散善義》的內容」。

 

       內容組成

       下面簡單講一下這四卷所講的內容。

 

       其《玄義分》一卷,乃是在隨文解釋《觀經》之前,預先從總體上揭示《觀經》一部的根本義理;餘三卷皆為隨文解釋,《序分義》一卷解釋序分經文之義,《定善義》一卷解釋正宗分定善十三觀之文義,《散善義》一卷解釋正宗分散善九品及流通分之文義。

 

       「其《玄義分》一卷,乃是在隨文解釋《觀經》之前,預先從總體上揭示《觀經》一部的根本義理」,《玄義分》由十四行偈和七門料簡所組成。

 

       「餘三卷皆為隨文解釋,《序分義》一卷解釋序分經文之義,《定善義》一卷解釋正宗分定善十三定觀之文義,《散善義》一卷解釋正宗分九品及流通分之文義」,這後面三卷合稱《文義分》。

 

       古德解釋經文,往往把玄義和文義兩部分配合起來講。玄義就是在進入文義之前,把這部經的根本精神、根本教理抽出來,得到一個核心的東西、一個總體的認識;而且經文有很深的道理,不容易被看出來,所以先總結出來。《文義分》是根據經文一句句地解釋。這兩者一配合就使人看得很清晰。如果僅僅講文義,就會限制在文字裡面,不容易把握整體觀念、核心精神;如果僅僅講玄義,心裡還是不落實——到底文句是怎麼回事呢?能不能配合起來?玄義和文義配合、對照,就非常清晰了。

 

       主旨

       《觀經疏》的主旨,在楷定古今對《觀經》的錯解,廣開淨土門,使五乘齊入報土。其表述方式為「初明其二,終合為一」,以最初「要弘分判」為始,以最後「要弘廢立」為終,由此通貫全疏。即釋迦、彌陀二尊二教,終歸彌陀一尊一教;要弘二門,歸於弘願;念觀二宗,歸於念佛;正雜二行,歸於正行;正助二業,歸於正定業。

 

       「《觀經疏》的主旨,在楷定古今對《觀經》的錯解,廣開淨土門,使五乘齊入報土」,善導大師著作《觀經疏》的時候,有他的背景和目的,前面已經說過多次了。

 

       《觀經疏》的表述方法很特別。其實《往生論註》也有它特別的表達方式,《安樂集》也有它特別的表達方式。善導大師的《觀經疏》,「初明其二,終合為一」,也就是「初二終一」,一開始是兩條線索,到最後就歸到一起,整部《觀經疏》是這樣一個路子。

 

       下面解釋「初二終一」。「即釋迦、彌陀二尊二教」,就是要弘分判:

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
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

 

       要門、弘願,釋迦和彌陀兩土世尊,要門教歸於釋迦,弘願教歸於彌陀。到最後,「終歸彌陀一尊一教」,就是「要弘廢立」,釋迦牟尼佛是「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樣二尊二教就合在一起了。

 

       「要弘二門,歸於弘願;念觀二宗,歸於念佛」,念觀二宗也是二歸一,善導大師說:

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乍一看是二宗,到最後還是歸到「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歸於念佛一宗。「正雜二行,歸於正行;正助二業,歸於正定業」,是開二合為一,這是他的一種表述方法。

 

(待續)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