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五、正雜二行判

       這都是兩兩對應的:要門是以觀佛三昧為宗,是雜行,弘願是以念佛三昧為宗,是正行;要門歸入弘願,觀佛歸入念佛,雜行歸入正行。

 

(一)分判目的

       專修念佛為大師傾其一生、竭盡全力勸化眾生之所在,為大師應化目的、出世本懷;千言萬語,千開萬合,總歸「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因為這關係到無量眾生到底能往生還是不能往生,如何升進、必令往生。

 

       善導大師特別強調一個「專」字,五部九卷裡,「專」這個字出現的頻率特別高,至少有一兩百次。大師一輩子所有的心血都集中在這個地方。在大師之前還沒有人把稱名提到這樣的高度的。「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是一個歸結點。就像圓一樣,圓圈再大,它都一定向著中心點。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是圓心,就是中心點。定散二善十六觀半徑的圓圈畫得再大,都要歸到這個地方。如果不歸到這個地方,就沒有中心,沒有核心,所以定散二善都要向著這個中心。

 

       為什麼這麼強調「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呢?因為這關係到無量眾生到底能往生還是不能往生,又如何升進、令他們必然得以往生。這涉及到無量眾生的法身慧命、解脫成佛,非常重要,不能含糊,不能苟且,不能在這個地方講圓融!

 

       善導大師可以講是最不圓融的祖師了,大師說的話,比如「佛光普照,唯攝念佛」「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此《經》定散門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等等,這些話哪有含糊的?但是,正因為這樣,他才是最圓通、最圓融、最圓滿的。大師是阿彌陀佛示現,不是凡人。我們憑什麼說大師是阿彌陀佛示現呢?就憑這些法語,不是憑神蹟。就憑大師能解釋出這些法語,能給我們安心和利益。這些話真的是力透紙背,把佛陀真實的本意都顯現出來了!

 

       為了達到讓眾生專修念佛、萬修萬人去這個目的,大師才分判要弘二教。他不是為了搞一個理論出來,讓我們學得很困擾、很麻煩,讓後來的人辯論到底是二尊二教還是二尊一教。大師的目的,不管是二教還是一教,只要眾生都能往生,千修千去,萬修萬去,那就好了。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理論系統和結構,後人就難以瞭解佛的本意。而且《觀經》本來就有這樣一個框架結構,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本來就是這樣的角色和功能作用。大師就為了把這些如實地說出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要分判要弘二教。

 

       為達此目的,分判要弘二教,顯明觀念二宗,辨別得益分齊。這裡說明正雜二行。

 

       那麼諸師有大師那樣的眼睛,能夠分判出要弘二門,達到這樣的目的嗎?他們沒有。所以大師要分判要弘二教,顯明觀念二宗,辨別利益的分齊,讓我們決定往生。這是大師之所以立教開宗要達到的目的。

 

(二)歸正定業

       先開為二,文言: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行法開為正行和雜行兩種,除了五種正行之外,其餘行法都是雜行。雜行並不是不好,它也是淨土門之內的行法。有的人認為雜行不是淨土門之內的行,而是聖道門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修行定散二善迴向是淨土門的。雜行比起非淨土行來,還要近一萬倍不止。雜牌畢竟還有一個產品。比如雜牌的手機,那畢竟有個手機。正牌的手機效果好,輻射小一點;但雜牌的也可以用,比沒有要好。所以,修雜行的人畢竟在修行淨土法門,他是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一個目標和願望的,但是他所修的行不夠純粹。

 

後指歸一,文言: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明瞭正行雜行的利益得失,自然能捨棄雜行,歸於正行。

 

       五種正行是讀、觀、禮、稱、贊,就是讀誦淨土三經、觀察極樂淨土依正二報、禮拜阿彌陀佛、稱念彌陀名號、讚歎供養阿彌陀佛這五種。那「後指歸一」是怎麼指歸一的呢?就是把正行、雜行的得失來作一個分判。

 

       正行,心常親常近,心憶念不斷,心和阿彌陀佛之間沒有間隔;雜行,心常間斷,心和阿彌陀佛不親不近、疏遠,不純粹,而且雜行還要迴向。

 

       我們看這裡用詞,「雖可迴向得生」,用了一個「雖」字,這是轉折語氣。後面還有「雖說定散二門」,和「雖可迴向得生」語意都是一樣的。

 

       依教起行,依行證果,通前達後,行最為重要。

 

       「通前達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行法通前面的教法、教理,它引導後面證果的利益,所以叫「通前達後」。行法在中間,掛前頭,通後頭,這樣「行」就顯得特別重要,它是個樞紐。如果能夠起正行,即使教理不太明白,也已經在走了,等於教理就在這行當中了;按照正行一直走下去,那麼證果也必然會達到的,有因一定有果,所以行特別重要。

 

       大師釋文,捲無量雜行,歸極於稱名,最為精詳。

 

       大師的釋文雖然講五種正行,但就像我們卷東西一樣,通過教理把無量雜行捲起來,慢慢捲,慢慢收,慢慢縮,一直捲到稱名這個地方,讓它們歸宗到極點,非常精妙、詳細、精到。

 

       這分為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

       先大判一切行為正雜二行,雜行為權,正行為實,當捨雜行歸於正行。

 

       雜行是權,是方便,是自力,是要門,不夠真實,不夠究竟;相比之下,正行是弘願,是真實。兩者相比,要「捨雜行,歸於正行」。比如手機,有雜牌的,有正牌的,那大家肯定願意用正牌的嘛。甚至正牌的還免費送,雜牌的反而要花錢,你要哪一個?就有人寧願掏錢要雜牌的。

 

       定散二善是雜牌的,讓人修得很辛苦;六字名號、專修念佛是正牌的,口中一稱念,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但有人就看不起稱名念佛,這樣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嗎?這個智慧還是差一點,更不要說「明信佛智」了。

 

       第二個步驟:

       再細判五種正行為正助二業,四助為權,唯一正定業為實,即由助業入於正定業。

 

       四種助業釋為權,既然成為助業,當然就是方便的。就好像我們上樓梯,樓梯是要幫助我們登上高台的,它就是個方便,我們的目的是要登到高台上去。唯一的正定業就是稱念彌陀名號,這是真實,這樣就由助業進入了正定之業。

 

       我們看下面這個圖表。

 

       「一切行」就是佛教一切經裡面的一切行法。一切行大分為兩類:一類是雜行,雜行就無量無邊了,這是方便,因為它是要迴向求生的——用方便的方法來迴向求生;另一類是正行。

 

       雜行要導入到正行。為什麼呢?雜行,「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與彌陀不親不近,心常間斷,所以雜行要回到正行當中。正行有五種。相對來講,雜行和正行,這是權實一對。

 

       接下來,五種正行當中,讀誦、觀察、禮拜、讚歎供養這四種是助業。所謂「助業」,就是幫助我們進入正定之業的。怎麼幫助呢?有的人老是念這句名號念不下來。那怎麼辦呢?拜拜佛也可以,邊拜邊念也可以,這樣調整一下,不也有所幫助嗎?還有的人——大多數都這樣,叫他老實念佛,他心中不安穩,因為教理不明白,所以他必須要讀誦,通過讀誦淨土三部經、聽聞善知識的教誡,就進入專修念佛。也有的是觀想,觀到阿彌陀佛親自告訴他要老老實實地專修念佛:「你觀到我是不錯。回去專稱我名吧。」這樣就由觀察進入了專修念佛。

 

       四種助業進入正定業的稱名,這是一實。

 

(三)喻說廢立

       由方便入於真實,為廢權,簡稱「廢」;由真實攝於方便,為立實,簡稱「立」。

 

       其實有五個還不夠實,只有一個才是實的。是相對於無量的「權」,才說這五種正行是「實」。「廢」和「立」是簡略文辭,合起來為「廢權立實」。方便進入真實之後,方便就放棄了。就好像由門入室,你到人家家裡去拜訪,門一推開,你就一腳在裡、一腳在外站在門口不進去嗎?肯定是經過這個門,然後進到屋裡面,這不就是廢權立實嗎?門一打開,這個門的作用達到了,你就不要站在門口了,就走進去了。

 

       權的作用,通過定散二善,迴向求生。欣慕、求生極樂世界了,它就達到目的了。那就不要停在這個地方了,定散二善就往旁邊一放,權作廢了——廢權;直接「一向專念彌陀名號」,進入真實——立實。

 

(待續)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