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壹、《淨土宗概論》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壹、《淨土宗概論》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第一節    正依經典之意義

       建立一宗教義所根本依據的經典,稱為正依經典。

 

       「正」是純、專,與「旁」相對,是統攝義;「依」是用,與「不依」相對,顯簡別義。於佛說一切經中,既然選擇所宗,必然有所依、有所不依;於所依經中,也有正、旁之分,根本依據者為正依,輔助依據者為旁依。
正依統攝旁依。餘經所說與正依經矛盾時,依正依經典為準。

 

 

第二節    淨土三經

       淨土宗正依經典有三部,稱為「淨土三經」,即:

         《佛說無量壽經》(簡稱《無量壽經》或《大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無量壽經》或《觀經》)

         《佛說阿彌陀經》(簡稱《阿彌陀經》或《小經》)

 

              三經皆專門、純粹講述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之事,不雜其餘,故為淨土宗正依經典,善導大師稱為「正行、專依、往生經」。

 

              兼說阿彌陀佛淨土之經甚多,皆為旁依經典,如《華嚴經》《法華經》《首楞嚴經》等,《觀念法門》亦列舉「六部往生經」。

 

一、《無量壽經》二卷

       《無量壽經》共有十二種譯本,其中五本現存,七本缺失,稱為「五存七缺」。今所依者,為其第三本,即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康僧鎧三藏法師[1]所譯《無量壽經》(《歷代三寶記》)。此經因為在淨土三經中部卷最多,所以簡稱《大經》或《大本》。異譯本有《大阿彌陀經》《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無量壽莊嚴經》《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另存梵本及西藏譯本。

 

       本經主說阿彌陀佛因中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依願修行,成就佛身、淨土及聖眾莊嚴;上卷講述彌陀成佛因果,下卷講述眾生往生因果。

 

       本經核心:說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本經梗概及要點如下:

(一)釋迦本懷

世尊欲說本經,先顯祥瑞德相,阿難見相啟請,世尊說明其出世本懷在於普救一切苦惱眾生,惠以真實之利。

 

(二)四十八願

接下來專門介紹阿彌陀佛因願果德。先明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2]所,選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之精華,結成四十八大願,誓願以其成佛時之名號,救度一切善惡、智愚眾生往生其國,速疾成佛;如果有一眾生稱名、願生而不能令其往生者,則誓不成佛。

 

(三)法藏成佛

發四十八願之後,法藏比丘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時間的修行,圓滿大願,於十劫之前,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即是阿彌陀佛。十劫以來,阿彌陀佛一直不停地呼喚著我們往生其涅槃國土——極樂世界。

 

(四)念佛往生

接著說明十方諸佛皆共稱讚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眾生聞信其名號功德,稱名願生其國,皆得往生,住不退轉。

 

(五)三輩專念

接著說明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以「一向專念彌陀佛名」,皆得往生。

 

(六)往生勝果

凡往生者,乘佛願力,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究竟一生補處[3],供養一切諸佛,廣度一切眾生。

 

(七)釋迦勸誡

世尊慈悲曉諭娑婆世界剛強難化的眾生,應當止惡行善,願生安樂,永離三毒五惡痛燒[4]之苦。

 

(八)胎化二生

彼國有兩種往生:明信佛智者,自然化生,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疑惑佛智者,胎生蓮花宮內,五百歲不見三寶。

勸當明信佛智,專修念佛,不要懷疑。

 

(九)付囑念佛

說經將終,佛告彌勒:凡是聞信彼佛名號,歡喜念佛之人,此人即得真實大利,具足無上功德。

釋迦本懷,於此達成。

 

(十)特留此經

最後世尊預鑒當來眾生純惡無善,一切自力經法由於眾生不能修持而自然滅盡。世尊慈悲,特留此《無量壽經》住世度生。那時眾生念佛,隨意所願,皆得往生。

 

二、《觀無量壽經》一卷

       《觀無量壽經》,劉宋文帝元嘉年中(公元424年)僵良耶捨三藏法師譯。

 

       本經一卷含王宮與耆闍兩次說法,稱為「二會正說」。世尊在王捨城王宮之內,為韋提希及阿難等宣說定心觀想極樂勝境的十三定觀[5](定善),以及散心修諸善的三福[6]九品[7](散善),迴向願生極樂世界,為「王宮會」。阿難從王宮返耆闍崛[8]山,世尊在座,對文殊等一切人天凡聖,複述王宮所說之法門,稱「耆闍會」。

 

       此經流通本名為《觀無量壽經》,善導大師所釋本名為《無量壽觀經》,簡稱《觀經》。

 

       本經核心:說定散二善,廣攝眾機,歸入念佛。

 

       本經梗概及要點如下:

(一)韋提厭苦

世尊一時與文殊等諸大菩薩正在耆闍崛山中,此時王捨城發生悲劇,阿闍世王子為貪王位,囚殺父王,國太夫人韋提希同遭禁閉,身心憂苦,遙念世尊。世尊以神通現於宮中,韋提希深厭苦境,求願往生無憂佛國。

 

(二)求生極樂

世尊放光,攝十方諸佛淨土於佛頂光台之中,令韋提希一一盡見。佛力加被,韋提希選生極樂,請說定善觀法。世尊觀機,自開三福之行,並示佛力異方便觀。

 

(三)十三定觀

世尊應韋提希之請,次第開說十三種觀想極樂依正莊嚴的方法,眾生若一一觀想成就,皆得往生。於第七華座觀,世尊欲明「除苦惱法」,阿彌陀佛當下顯現,住立空中,韋提希見佛作禮,歡喜得忍,往生決定。於第九真身觀,阿彌陀佛八萬四千相好光明,一一光明,唯攝念佛眾生而不捨。

 

(四)三福迴向

說十三觀畢,世尊為不能修定善觀法的眾生開說散善迴向往生,即九品中的前六品之人行三福業,或修行福[9],或修戒福[10],或修世福[11];或單行一福,或合行二福,或具行三福,隨人根機,各修多少,用以迴向,皆得往生。

 

(五)念佛往生

上面雖說了定善十三觀、散善三福業,但世尊的心特別憐愍三福無份、唯惡無善的惡業凡夫,開說阿彌陀佛大悲本願,欲使一切善惡凡夫皆能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稱名往生其國,所以特取一生造作十惡[12]、破戒[13]、五逆[14],直到臨終才遇到彌陀救度之法的三種眾生為典型,置於下品,以一聲、十聲的口業稱名,當下即時莊嚴往生極樂,以徹底彰顯阿彌陀佛的絕對救度。

 

(六)唯讚念佛

上面總說了定善、散善、念佛三種往生方法,但世尊唯獨稱讚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花[15],觀世音[16]、大勢至[17]二大菩薩為其勝友。

 

(七)付囑持名

因念佛是彌陀本願,最易而又最勝,所以世尊最後唯獨付囑阿難「持無量壽佛名」以結束本經。

 

三、《阿彌陀經》一卷

       此經共有四譯,今所依者,為姚秦弘始四年(公元402年)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所譯。此經說五濁凡夫專念佛名得生極樂,六方恆沙諸佛共來證明護念。此經是世尊在無人請問的情形下,以舍利弗尊者為對告眾,主動宣說,故稱「無問自說」之經。因其在三經中最為簡明扼要,簡稱《小經》。現存異譯本名《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為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玄奘大師所譯。另存梵本及西藏譯本。

 

       本經核心:明極樂報土[18],眾生自力少善不能往生,唯專稱佛名得生。

 

       本經梗概及要點如下:

(一)讚極樂依正

世尊自開金口,先讚依報[19]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成就救度眾生往生之處所;接著讚正報[20]佛身,無量光壽,無有障礙,成就救度眾生往生之力量;接著 讚極樂聖眾,其數無量,皆得不退,一生補佛,示現已獲往生之利益。

 

(二)勸眾生願生

既有如此功德利益,勸眾生應當願生。

 

(三)貶少善不生

明稱名之外皆為少善根,不能往生極樂寶國。

 

(四)明念佛必生

唯專稱彌陀佛名,是多善根,上盡一形,下至七日一日,必得往生。

 

(五)明諸佛證誠

如此高妙國土,少善不生,稱名即生,眾生難信,故諸佛皆出舌相證明。

 

(六)結歎難勸信

世尊、諸佛互歎:「為五濁惡世眾生說此難信之法,甚難甚難!」而勸吾等應當深信。

 

第三節    三經關係

       三經同為淨土宗正依經典,同以阿彌陀佛名號為體,同以專念彌陀佛名為宗,同以往生彌陀報土為用,但為善巧攝化眾生,各有不同側重。

 

       《大經》重在說明往生的原理,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因願果德,眾生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這也是三經共同的原理,但說在《大經》。

 

       《觀經》重在說明往生的機類,即定散二機、善惡九品,普皆往生有份,使人欣慕:這也是三經共同的攝機,但說在《觀經》。

 

       《小經》重在說明往生的方法與勝益,即凡夫專稱佛名,往生極樂報土涅槃界,位齊補處:這也是三經共同的方法與利益,但說在《小經》。

 

淨土三經地  位經  體經  宗力  用側  重
無量壽經正依經典佛名號專念彌陀佛名凡夫往生報土往生原理—乘佛願力
觀經同上同上同上  往生機類—善惡九品
阿彌陀經同上同上同上   

往生方法—專念佛名
往生勝益—不退成佛

 

第四節    三經先後

       三經先後,有「義理」與「說時」兩重。

 

       從義理來說,《大經》說四十八願,是根源,為先;《觀經》說定散十六觀,是展開,為中;《小經》說專念佛名,是結歸,為後。

 

       從時間來說,《小經》確定為最後所說,《大經》《觀經》可據經文推知先後。《大經》上卷阿難問「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下卷「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 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如果在此之前已說過《觀經》,則阿難尊者不當有此問,可知《大經》為先說。又《觀經》華座觀說到「法藏比丘願力所成」,中品下生說到「法藏比丘四十八願」,可知《觀經》說在《大經》之後。

 

名詞註解:

[1] 三藏法師    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比丘。

[2] 世自在王佛    又名世饒王佛。阿彌陀佛在因位法藏比丘時,於此佛所出家,發四十八願。

[3] 一生補處    盡此一生即可補入佛位。第三章第二節「三、《阿彌陀經》一卷」中的「補處」即「一生補處」。

[4] 三毒五惡痛燒    即三毒、五惡、五痛、五燒。三毒即貪、瞋、癡,為一切煩惱的根本;五惡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五痛即由五惡而感五種苦果,生時受法律懲罰,死後墮入惡道;五燒即苦痛切身,猶如火燒。

[5] 十三定觀    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所請,說觀想極樂淨土的十三種觀想方法。

[6] 三福    即世間福、小乘福、大乘福之三種福業,又稱世福、戒福、行福。

[7] 九品    眾生大分為九種品類,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眾生,皆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

[8] 耆闍崛    山名,譯為鷲頭、鷲峰、靈鷲。山頂似鷲,又山中多鷲,故名。在中印度摩揭陀國都城王捨城東北,釋迦牟尼佛說法之地。

[9] 行福    三福的第三福,大乘行者所修,即「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10] 戒福    三福第二福,持小乘戒律,即「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11] 世福    三福第一福,世俗善根,即「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12] 十惡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慾、瞋恚、愚癡。十惡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

[13] 破戒    受戒之人違反戒法。

[14] 五逆    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種極端罪惡的行為,任犯一種,即墮無間地獄。

[15] 芬陀利花    正在開敷的白色蓮華,有數百花瓣。經中極讚殊勝稀有,喻為芬陀利花。

[16] 觀世音    西方三聖之一,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受苦眾生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令其解脫,故名觀世音。

[17] 大勢至    西方三聖之一,與觀世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故名大勢至。

[18] 報土    酬萬行之因而得萬德莊嚴之淨土。

[19] 依報    眾生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比如國土、住宅、衣食、眷屬等,詳見第五章第三節。

[20] 正報    依過去業因而感得之果報正體,即自體身心,詳見第五章第三節。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