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第三篇 淨宗教判
總顯其義
  1. 中國自古以來沒有特別建立「淨土宗」,所以在判教、經論上眾說紛紜,導致一般都認為凡夫固然可以往生,可是往生後還要經過種種的品位階級,經過多少時間、修多少行門才能夠達到較高的果位。這種說法,都不是依淨土的教理來解釋淨土法門,完全是依各自宗派的立場來闡釋,由此可知建立「淨土宗」是多麼的重要!如果沒有建立淨土宗派,在判教上就會模糊、混淆;反之,如果有建立宗派,判教、傳承以及依傳承的解釋就會非常的清楚。


  2. 修習淨土法門與弘揚淨土法門的人,都必須要把「聖道門」與「淨土門」的理論劃分開來才不會彼此模糊、混淆。甚至要強調「難行道」、「易行道」之別,強調「他力」、「自力」之分,強調「要門」、「弘願門」之異,強調「正行」、「雜行」之不同。總之,就是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混淆的、毫不妥協、苟且的將它理清,才能讓我們能夠明辨什麼才是真正的淨土之道,什麼是混雜不純的,讓我們很容易的正確掌握行持,也了解往生是進入報土。


  3. 善導流之念佛思想,源自龍樹「難易二道」、曇鸞「自他二力」、道綽「聖淨二門」、善導「頓漸二教」等教判,及善導「正雜二行」、「助正二業」、「正定業」之行判;而歸宗結頂於彌陀本願專稱佛名之「正定業」為必得往生彌陀報土之行業。故其宗旨即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即是善導《觀經疏》結論之所言: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4. 龍樹菩薩把佛法分為「難行道」和「易行道」,曇鸞大師進一步把它分為「自力」和「他力」,到了道綽禪師就分為「聖道門」和「淨土門」,這些都是對於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判教。到最後,「聖道門」和「淨土門」就成為淨土宗判教的專有名稱和定論。


  5. 道綽禪師將佛法區判為「聖道門」和「淨土門」。也就是說,這「聖道門」必須是聖者的根器才能夠修的,而「淨土門」則不必一定要聖者的根器眾生,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能往生彌陀淨土而成佛了。
    綜合言之,整個佛法可分為二門:「聖道門」是難行道,是自力的,是聖者根器才能修的,是講修六度萬行,須什麼行都要修,這就如陸道步行,所以是「苦、諸、久、墮」,既然有退墮的可能,那就表示證果的可能性不確定。「淨土門」是易行道,是他力的,凡夫都可以做得到,是講信心的救度法門,信什麼呢?信念佛,專一念佛便可,就好像水道乘船,是「樂、一、速、必」,而且往生決定。
    「聖道門」和「淨土門」都是佛法,「難行道」與「易行道」也都是佛法,「自力」、「他力」也是佛法,所以我們不能說精進勇猛修行的才是佛法,輕鬆念佛的就不是佛法。


  6. 佛法不論小乘、大乘,都以「淨」為出發點,以「淨」為歸宿,故說「佛法無量義,一以淨為本」。不過要達到這個境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聖道門」,一種就是「淨土門」。依聖道門要達到這種境界,因為要靠自己的力量,祖師判定為「難行道」,非常困難。淨土門就很容易,因為是靠佛的加持,所以叫「易行道」。


  7. 佛法大致分為「聖道門」和「淨土門」,淨土門裏有「要門」、「弘願門」。
    「要門」則分「定」跟「散」,「定」就是「十三觀」,「散」是「三福九品」。三福九品必須看《觀無量壽經》才能夠了解,這是屬於「自他二力」的法門,自力迴向給阿彌陀佛──他力,使他力能夠救度我們,所以說是他力中的自力法門。
    「弘願門」呢,是純粹「他力迴向」過來的,「他」是指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將祂的力量、功德,迴向給我們,使我們白白就能夠擁有的,那麼祂迴向什麼給我們呢?就是「大願」、「大業」、「大力」。
    「大願」,就是,阿彌陀佛當法藏菩薩的時候,為了救度我們,以五劫的時間去思惟後,考慮出容易救度我們的四十八願來,這就叫做「本願」。祂這個本願,是為我們而發的。
    「大業」,就是指大的行為,什麼是大的行為呢?就是阿彌陀佛,雖然發了願,發了願如果沒有付諸實踐,這是空願,不能達到目的,所以必須實踐;阿彌陀佛經過了兆載永劫,去行菩薩萬行,可以說祂這個行,是為我們而修的。
    「大力」,就是無礙光明的攝取力和無為、無漏的名號功德力。罪業凡夫遇普通之緣,則依然三塗六道,造業造罪、受苦受難之凡夫;若遇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則往生成佛。


  8. 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代教法,除了念佛法門以外,所有的法門都可以歸納為「定善」與「散善」。


  9. 法然上人以前的日本佛教,雖有大小乘各宗派,卻獨缺淨土宗派,所以沒有淨土門的教團,也沒有確立淨土門正依的經典與教相上的理論架構,因此也不知道往生的行體。
    雖然當時願生西方淨土的行者,代不乏人,但都依附在各宗門下,雜行雜修,然後迴向,謂之「寓宗」,並且以其各宗之教理來判別彌陀的淨土,因而淨土依正及往生正因,隨各宗的宗義而轉。如天台宗以其四土判定彌陀淨土,並判定凡夫往生的是最卑淺的凡聖同居土;又如法相宗判彌陀淨土雖然高妙,但認為凡夫不能往生。
    如此錯解,非彌陀本意,善導大師謂之:「自失誤他,為害不淺。」法然上人有鑒於此,毅然於各宗之外別立淨土的宗派,並撰寫《選擇本願念佛集》作為開宗立教的「本典」,至此彌陀本願的意趣,往生的行體,顯露無遺。


  10. 在淨土法門裏面,「捨」跟「取」是重要的字眼。
    從淨土三經及祖師傳承來講,都顯明淨土法門是有捨有取的。「捨」是貫穿「捨聖道、捨雜行、捨助業」,而「選取淨土、選正行、選正定業」。既然貫穿聖道、雜行、助業──聖道就是淨土宗之外的各宗各派,包含天臺、華嚴,要捨;包含密宗、禪宗,也要捨。不捨的話,就不能專,不捨的話,就不純不淨。
    不管天臺也好、華嚴也好(這是著重於教理的),或是密宗也好、禪宗也好(這是著重於修行的),我們既修不來,也不需要。
    如果修得來的話,我們就不是罪惡生死凡夫,就不是「無有出離之緣」的「機」了。如果還需要的話,也不是「乘彼願力定得往生」的「法」了。所以,就「機」來講,就「法」來講,我們應該用「捨」這個字,明確而不模糊、不苟且、不妥協。「捨難取易」,這個「捨」字是關鍵,可以讓我們不混亂、不混淆、不模糊、不苟且、不妥協、不夾雜,可以讓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掌握到要領。


  11. 釋迦牟尼佛一生成正覺後的四十九年間,講經說法三百餘會,大部份都是因時、因地,觀機逗教,為調伏眾生而講。因此,其中很多經典、理論、行持的方法,都各有不同,古來祖師大德將之歸納為八個宗派。
    八個宗派當中,我們獨取淨土宗作為我們信仰的對象。在淨土門當中的「要門」和「弘願門」,我們選取「弘願門」。弘願門主要是強調正行之中的「正定業」──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正雜二行當中,我們選取正行之中的正定業,因為正行的中心目標就是正定業。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